作者纳兰性德资料
纳兰性德的诗词全集_纳兰性德的诗集大全,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一度因避讳太子胤礽的本名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之后又改回纳兰性德之名,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 查看详情>>
纳兰性德古诗词作品: 《摸鱼儿·送座主德清蔡先生》 《蝶恋花·露下庭柯蝉响歇》 《浣溪沙·五月江南麦已稀》 《眼儿媚·手写香台金字经》 《眼儿媚·林下闺房世罕俦》 《夜合花》 《浣溪沙·寄严荪友》 《南乡子·何处淬吴钩》 《南乡子·秋暮村居》 《洛阳春·雪》
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诗《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注释译文_作者纳兰性德,其内容如下:注释 ①晶帘:即水精帘,质地精细、色泽莹澈的帘子。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②”云鬟“句:云鬟香雾,谓其乌黑的头发若云,其香气如雾气之袭..
古诗《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创作背景_作者纳兰性德,其内容如下:《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这阕小令所截取的是生活中“添衣”这样一个细小的事,除却“云鬟香雾”的指代言语极平实,上..
纳兰性德的诗词大全
- 1. 古诗《南乡子·何处淬吴钩》 - - 纳兰性德- - 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
- 2. 古诗《临江仙·丝雨如尘云著水》 - - 纳兰性德- - 丝雨如尘云著水,嫣香碎拾吴宫。百花冷暖避东风。酷怜娇易散,燕子学偎红。人说病宜随月减,恹恹却与春同。可能留蝶抱花丛。不成双梦影,翻笑杏梁空。
- 3. 古诗《渔父·收却纶竿落照红》 - - 纳兰性德- - 收却纶竿落照红,秋风宁为剪芙蓉。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 4. 古诗《蝶恋花·今古河山无定据》 - - 纳兰性德- -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 5. 古诗《清平乐 弹琴峡题壁》 - - 纳兰性德- -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 6. 古诗《浣溪沙·欲寄愁心朔雁边》 - - 纳兰性德- - 欲寄愁心朔雁边,西风浊酒惨离颜。黄花时节碧云天。古戍烽烟迷斥堠,夕阳村落解鞍鞯。不知征战几人还。
- 7. 古诗《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 - - 纳兰性德- - 过尽遥山如画。短衣匹马。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
- 8. 古诗《金菊对芙蓉·上元》 - - 纳兰性德- - 金鸭消香,银虬泻水,谁家夜笛飞声。正上林雪霁,鸳甃晶莹。鱼龙舞罢香车杳,剩尊前、袖掩吴绫。狂游似梦,而今空记,密约烧灯。追念往事难凭。叹火树星桥,回首飘零。但九逵烟月,依旧笼明
- 9. 古诗《菩萨蛮·为春憔悴留春住》 - - 纳兰性德- - 为春憔悴留春住,那禁半霎催归雨。深巷卖樱桃,雨余红更娇。黄昏清泪阁,忍便花飘泊。消得一声莺,东风三月情。
- 10. 古诗《虞美人·风灭炉烟残灺冷》 - - 纳兰性德- - 风灭炉烟残灺冷,相伴惟孤影。判教狼藉醉清尊,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尊前。
纳兰性德的名句翻译赏析
- 惆怅琐窗深处。湿花轻絮。当时悠飏得人怜,也都是、浓香助 - - - 纳兰性德 - - - 《洛阳春·雪》
- 望里蓬瀛近,行来阆苑齐。晴霞开碧沼,落月隐金堤 - - - 纳兰性德 - - - 《入直西苑》
- 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 - - - 纳兰性德 - - - 《红窗月·燕归花谢》
- 烧痕空极望,鼓角高城上。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 - - - 纳兰性德 - - - 《菩萨蛮·白日惊飚冬已半》
- 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 - - - 纳兰性德 - - - 《满庭芳·堠雪翻鸦》
- 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半晌试开奁,娇多直自嫌 - - - 纳兰性德 - - - 《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 韵拈风絮,录成金石,不是舞裙歌袖。从前负尽扫眉才,又担阁镜囊重绣 - - - 纳兰性德 - - - 《踏莎行·月华如水》
- 何如相逢不相合,更无别恨横胸臆 - - - 纳兰性德 - - - 《送荪友》
- 别有心情怎说?未是诉愁时节。谯鼓已三更,梦须成 - - - 纳兰性德 - - - 《昭君怨·暮雨丝丝吹湿》
-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技花样画罗裙 - - - 纳兰性德 - - - 《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