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诗·西京乱无象创作背景
《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càn)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其中第一首诗写诗人初离长安在郊外所见难民弃子的惨状,感叹于盛世的难得。第二首诗写诗人久客荆州,怀乡思归,日暮凭眺,独夜不寐,触处都生悲愁,表达了他的政治苦闷,以及寄居异地、怀念家乡的寂寞忧伤之情;第三首诗写边地的荒凉和人民为战争所苦,深刻反映了汉末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强烈倾诉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哀思。
这三首诗中,以第一首最广为流传,它真实地描绘出一幅悲惨的离乱的画面。
此诗写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这年六月,董卓部将李催、郭汜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劫掠,这时王粲逃往荆州,依靠刘表以避难。此诗是王粲初离长安往荆州时所作。当时他是十六岁。
七哀诗·西京乱无象: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39777.html
王粲: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555.html
注释
1.七哀诗:汉乐府中不见此题,可能为王粲自创。七哀,表示哀思之多。六臣(李善、 吕延济 、 刘良 、 张铣 、 李周翰 、吕向)注《文选》吕尚说:“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叹而哀,鼻酸而哀也”。
2.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都城。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董卓挟持献帝迁都长安。
3.无象:混乱得不成样子。象,法度。
4.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jué)、郭汜(sì)等人。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五月,李、郭等人合围长安,六月入城,烧杀掳掠,城中死者万余人。
5.遘(gòu)患:作乱。遘,通“构”,构成。
6.中国:京师。帝王所都为中,故古称京师为中国,这里指长安。
7.委身:托身。委,托付。
8.适:往。
9.荆蛮:指荆州。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荆州在南方,故称荆蛮。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10.追攀:攀车相送。依依不舍的情状。
11.蔽:遮蔽,遮盖。
12.弃:丢弃。
13.顾:回头看。
14.号泣声:指弃儿的啼哭声。
15.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此句是“饥妇人”的话,意思是:连自己也不知身死何处,又怎能两相保全呢?完:全,保全。
16.驱马弃之去:指诗人自己,因不忍看此惨象,连忙策马走开。
17.霸陵:汉文帝的陵墓,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之一,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连同其后的汉景帝时期被史家称为“文景之治”。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18.岸:高原,文帝陵因山起陵,建于原上。
19.悟:领悟。《下泉》,《诗经》篇名,《毛诗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
20.喟(kuì):叹息。
白话译文
都城长安混乱无序,如狼似虎的董卓构成了这场祸乱。
离开了居住多年的中原地带,托身来到南方的荆州避难。
亲戚对我表示悲伤,朋友攀着我的车辕告别。
出门映人眼帘的,是白骨累累的大平原。
路边有一个饥肠漉漉的妇女,正把亲生的婴儿放进草丛中丢弃。
她虽然回头听到了婴儿的号哭.但还是挥泪毅然离去。
“我都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死,我母子两人都保全怎么可能呢!”
我赶紧策马离开此地,不忍心再听到饥妇的哭诉。
向南边走过汉文帝的陵墓,回头眺望混乱中的长安城。
这时候我才理解了写《下泉》诗的作者的心情,想到这里不由自主地叹息起来。
作者王粲资料
古诗《七哀诗·西京乱无象》的名句翻译赏析
-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 - 王粲 - - 《七哀诗·西京乱无象》
-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 - 王粲 - - 《七哀诗·西京乱无象》
-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 - 王粲 - - 《七哀诗·西京乱无象》
-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 - 王粲 - - 《七哀诗·西京乱无象》
-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 - 王粲 - - 《七哀诗·西京乱无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