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两汉诗人 > 司马迁的诗 > >注释译文的意思

五帝本纪赞注释译文

朝代:两汉 作者:司马迁 出自: 更新时间:2017-06-15

注释

1、五帝:中国古代帝王。中国历史上关于五帝,共有五种说法。一:《五帝德》所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其说根据《国语·鲁语》对他们的赞誉而定。《帝系》为其编造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世系。《吕氏春秋》及《史记·五帝本纪》承用了此说。二:《战国策·赵策》与《易·系辞》提出的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人。《庄子》、《淮南子·淑真训》及《三统历》亦承此说。三:《吕氏春秋·十二纪》所载的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亦同此说。王符《潜夫论》并将古代各帝王部分别纳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统之下。四:《世经》所编排的古史系统依《十二纪》与《月令》,在黄帝与颛顼之间有少昊,郑玄注《中侯敕省图》即加少昊于第一个五帝说,谓五帝有六人,俱合于五帝座星。然东汉以来《稽命徵》等之说,把黄帝升为三皇之一,皇甫谧《帝王世纪》从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为五帝。于是伪《尚书序》即据以将《世经》前面三名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接着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五:《通鉴外纪》及《路史发挥》引梁武帝萧衍画像碑述,以黄帝、少昊、颛顼、喾、尧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说。本纪:《史记》的一种体例。按照年代先后,叙述历代帝王政迹。赞:文章最后的论赞部分。这里是作者在叙事之后,以作者的口气写的议论、总结及补充的文字。

2、太史:官名,是掌管政府资料档案文件的,秦汉时称“太史令”。因朝会座次,居公之上,在皇帝左右,当时称为“太史公”。司马迁曾担任汉太史令,所以自称太史公。一说,《史记》中称太史公,是因为《史记》传自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恽尊称其外祖为太史公。

3、尚:通“上”,久远。

4、《尚书》:即《书经》,简称《书》。中国最古的史书,内容包括上古典谟训诰之文,因此称《尚书》。

5、百家:先秦时代,思想学术家极多,如老子、庄子、墨子、苟子等,统称百家,又称诸子百家。

6、雅:正确、合乎规范。驯:通“训”,可以为训。事有所依,文辞又美,也就是有规范的意思。

7、荐绅:通“捂绅”,也作“缙绅”。捂,插。绅,大带子。播绅,谓插笏垂绅,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借指大人先生。

8、宰予:字子我,也称宰我,春秋时鲁人,孔子弟子,善于辞令。《五帝德》及《帝系姓》:见《大戴礼》及《孔子家语》。

9、儒者:指学习儒家学说的诸生。

10、空峒:也作“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庄子》说,黄帝曾在这里向广成子问道。

11、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传说黄帝征蚩尤,战于涿鹿,遂戮蚩尤。

12、渐(jiān):流入,这里是到达的意思。

13、古文:指《尚书》等所载。

14、近是:近于是。“是”,指代“黄帝尧舜之风教”。前省介词“于”字。

15、《春秋》:鲁国编年体史书名,为孔子所删定,自鲁隐公元年起,至哀公十四年止,凡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

16、《国语》:书名。传说春秋时代左丘明所作,分国纪事。

17、发明:闻名。

18、章:通“彰”。明显。

19、顾弟:只是,不过。弟,同“第”。

20、表见:表现。见(xiàn),通“现”。

21、间(jiàn):间隙,这里指脱漏。

22、轶:通“逸”。遗失。这里指逸文。

23、固:本来。

24、论次:谓依次叙述。

白话译文

太史公道:“学问家多说‘五帝时代,是很久远的了,似乎传闻难以相信了!’然而《尚书》上记载的,独从唐尧开始,直到后代。不过百家说黄帝时事,他那文词很不雅顺,所以就是绅士家有见识的人,也很难断定他是真是假。像孔子那里传述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读书人以为不是圣人说的话,儒者便不肯传述。我曾经西面到崆峒山,北边过涿鹿县,东边流入海中,南面直到淮水、长江中间的了。凡到过的地方,那些长老都每每称说黄帝、尧、舜居住的地方,风气教化,原来与众不同的。总而言之,只须不和古文差得很远,近乎是可信的。我看《春秋》、《国语》二书,那其间有可和《五帝德》、《帝系姓》等篇互相发明的,很是明显。不过但观大略,不加深考,自然觉得他所发表的,都不是虚伪的;若细考了,也便有出入。至于《尚书》那部书,原是残缺有脱漏的,所以他散失的事情,反时时在他说中看见。这不是好学深思,心中明白书中用意的人,不能同他讲的。原来古书的真伪,怎可和浅见寡闻的人讲呢?我所以并合了诸子百家的书,定成撰论的次序。拣选那其间说话格外典雅的,做成《本纪》和全书的第一篇。

五帝本纪赞: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204.html

司马迁: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95.html

这篇赞语的宗旨,在于说明《五帝本纪》一文的史料来源以及作者的取舍,文章虽不足二百字,却极尽曲折回环之妙,在《史记》诸多赞语中可称超绝。[2]

作者探求的是有关五帝的史实。然文章落笔即云:学者多称五帝,可五帝之事已经非常久远。只此一语,便把五帝置于若有若无、可望而不及之境。

“五帝”无疑最符合司马迁的“人君”理想,虽然司马迁自己也说,由于时代的久远,关于黄帝的事迹,就连缙绅先生也说不出个子午卯酉,诸子百家虽有一些零星的记载,但又显得鄙陋不堪。[4] 文章说:古代典籍,最可征信者是《尚书》,可《尚书》不载黄帝、颛顼、帝喾;诸子百家虽常常称道黄帝,却又往往牵缠神仙怪异,不可尽信。因此,士大夫多不便征引百家之说。总之,有关五帝的史实,直在雾障山隔之中!文章又说:《五帝德》、《帝系姓》两文传自孔子,可当世儒者大都怀疑它们并非“圣人”原意。看来亦不可征信矣!赞语的这一层次,每一句都提出一种希望,每一句都打破一种希望,只使人觉得触目萧索,无有出路。[2]

赞语的第二层突然转出满目生机。司马迁通过实地考证,并在古代典籍中发幽探微,理出五帝的事略,体现了司马迁考信求实的史学家风范。[4] 其一,作者西至空峒,北过逐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亲访黄帝、尧、舜之旧边,知各地教化、风俗,本有不同。则诸书所说黄帝、尧、舜,可能多少都有一点真相。若深思其意,便可知不背离《尚书》所载者接近历史的真实。其二,作者深考《春秋》、《国语》,知道二书明显发挥《五帝德》、《帝系姓》之意,其中有关内容均非向壁虚构。既然如此,《五帝德》、《帝系姓》可以征信,《春秋》、《国语》亦可以参考。其三,《尚书》本有间脱,其逸文往往可以从其它书中发现。因之,考察有关五帝的史实,应“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此二语乃全部赞语的关键。五帝之事本在疑信之间,非好学深思无以正确择取。[2]

赞语第一层是步步后退,第二层是节节推进,第一层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第二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一层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第二层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看上去话语平淡、语语漫不经心,实质上句句深醇、句句匠心独运。[2]

这段“赞”语表明了作者司马迁拨乱反正、重实去伪的史学观,同时说明写作《五帝本纪》的缘由。

作者司马迁资料

司马迁

司马迁的诗词全集_司马迁的诗集大全,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 查看详情>>

司马迁古诗词作品:

《五帝本纪赞》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