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赏析
诗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这首诗是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深刻体悟,通过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体悟,诗歌中的理性思考上升到了一种宇宙哲学的高度,是对全人类困顿处境的心理描绘。“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该诗的名句,道出了古往今来读书人的辛酸,此句在自嘲的同时,亦寄寓了极大的悲愤力量。现在多用来形容虽有满腹学问,可惜有志难伸的困境。
首联说自己仙佛未成,只知赋诗抒愤。颔联哀叹自身慷慨悲歌的豪气已被落魄境遇消磨殆尽.甚至被人误解。诗中“不平鸣”三字很值得注意。所谓“乾隆盛世”,文字狱很可怕,一般士人噤若寒蝉,而黄仲则身上却有一种抗争的“野性”。这种抗争,当然是从个人仕途遭遇引起的,他“六赴乡试,概报罢。”只好长期游幕,依人为生,心中自有一股对社会的不平之气。他慨叹:“长铗依人游未已,短衣射虎气难平”,后来越来越激愤,他要像祢衡、嵇康那样骂人了。
当然,长期游幕的生活,使诗人唱出了更多的凄悲的调子,如《杂感》颔联所写:“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这两句诗概括了诗人一生飘零痛苦的身世和他那与世落落寡合的个性。对于黄仲则,现实是严峻的,时代是冷酷的,命运是不公正的。诗人像风中蓬草,到处飘零,慷慨悲歌之气消磨殆尽。“泥絮沾来薄幸名”,正是他感到自己不可一世的诗名,只不过如同坠落在泥淖里的柳絮,难以飞举,而自己与世的落落寡合,被一些权贵们认为高傲的不识抬举和不近人情的“薄幸”之人。
颈联“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他清醒地认识到:他面对的“乾隆盛世”,实际上是一个是非不分、人情险恶、倒行逆施的世道。诗人慨叹这个世界不是属于我们这类书生的,在世人眼里,书生只是“百无一用”的大傻瓜。显然,“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是反语,是牢骚,是愤世嫉俗的“不平鸣”。
尾联出句说诗中的愁苦不要成为谶语,对句说每个人都有权抒发自己的声音,与次句相对应。作者告诉众人,不要因为诗多表现愁思就成了谶语,春鸟与秋虫他们的叫声都是自然的产物,而其代表的不同象征仅是人为附加的因素而已。尾联亦富含哲理性,阐述了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影响。向世人公开宣称:“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此句下有“自注”云:“或戒以吟苦非福,谢之而已。”古人有“诗谶”之说,如果写诗作不吉利之语,往往在作者身上得到应验。因此有人劝他不要多作“幽苦语”。黄仲则表示不相信这种迷信,他的诗要像春天的鸟鸣,秋天的虫吟那样,发出的都是天籁之音。“莫因诗卷愁成谶”的“谶”字,实际上是“文字狱”的一种巧妙暗示。人们劝他谨防文字贾祸,而黄仲则表示不作迎合“盛世”的莺歌燕语,他,“只知独夜不平鸣”。
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43372.html
黄景仁: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654.html
《新安滩》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创作的五言绝句,该诗描写了诗人从新安江下游到上游的感受,诗人用浅显的语言,夸张的手法,有力地显示出新安江势的险峻。全诗紧凑,有乐府民歌风味。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诗人从从杭州坐船去往新安,坐船逆水而行,随着地势的逐渐增高,每经过一滩就像增高十丈,诗人颇有所感,遂作此诗。
作者黄景仁资料
黄景仁的诗词全集_黄景仁的诗集大全,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清代诗人。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为县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 查看详情>>
黄景仁古诗词作品: 《原韵复叠·笑口何因忽破縢》 《正月见桃花盛开且落矣》 《濠州杂诗·濠上浮云气寂寥》 《僧斋夜坐·四围萧瑟竹声秋》 《后一日复饮旗亭再用前韵》 《立秋后二日》 《秦淮·凄凉苔藓掩金钗》 《春燕·王谢乌衣众所夸》 《京师杂别·穷交数子共酸辛》 《偕稚存登鸡鸣山》
古诗《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的名句翻译赏析
-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 - 黄景仁 - - 《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
-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 - 黄景仁 - - 《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
-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 - 黄景仁 - - 《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
-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 - 黄景仁 - - 《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