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雨花台边埋断戟注释译文
注释
雨花台:在南京聚宝山上,原为名胜,国民政府时在此杀害革命者。据统计,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在这里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约达20万人左右。当地有五色小石,名“雨花石”。现辟为革命烈士墓。埋断戟(jǐ):唐杜牧《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消”,这里比喻战士虽死而壮志未灭。
莫愁湖:南京水西门外名胜,相传六朝时有女卢莫愁曾住这里,因而得名。余微波:象征革命烈士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如莫愁湖里的微波不绝,流传后世。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有“余波流衍”的说法。
美人:在这里指革命烈士。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浩歌:大声歌唱,比喻作者思念革命烈士而慷慨悲歌。
白话译文
雨花台边埋葬着为革命英勇牺牲的烈士,他们的革命精神像莫愁湖里的微波不断流传给后代。
(我)所思念的革命者已经被杀害再也见不到了,只有在归来的路上为追忆他们面对祖国的河山慷慨高歌。
无题·雨花台边埋断戟: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45884.html
鲁迅: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743.html
第二首诗,则主要抒发了作者鲁迅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感慨。首句“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中,“雨花台”、“莫愁湖”是南京城两处具有标志性的地方,莫愁湖还曾有南京“第一名胜”之称。鲁迅通过对此二处的描写,又进一步描绘了南京城一片荒凉的景象,以对应第一首诗中第二句描写的景象。同时,诗人又用“埋断戟”、“余微波”,来象征地描写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状况。辛亥革命爆发不久,革命党人率江浙新军攻打南京,从城外雨花台,经城南中华门攻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又曾在莫愁湖边,建立一座江浙新军攻克南京阵亡将士的石碑,上面刻有孙中山的题词“建国成仁”四字,故此二处为辛亥革命遗迹。鲁迅通过对此二处的描写,沉痛地感叹辛亥革命的失败,以及对国民政府军阀政客们背叛革命,葬送孙中山事业的愤慨。用“埋断戟”、“余微波”来表示辛亥革命失败,反映了作者沉重的心情。第二句“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中,“所思美人”在诗中喻指孙中山和他的追随者们。
《无题二首》是鲁迅因宫崎家族对中国辛亥革命的支持而引发感慨,以南京城为背景,怀古喻今,沉痛地表达了对辛亥革命失败,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未成的慨叹,以及对其背叛行径的讽刺和揭露,沉郁悲愤,含蓄深沉。
作者鲁迅资料

鲁迅的诗词全集_鲁迅的诗集大全,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查看详情>>
鲁迅古诗词作品: 《哀范君三章·海草国门碧》 《所闻·华灯照宴敞豪门》 《赠日本歌人》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 《赠人·秦女端容理玉筝》 《无题·故乡黯黯锁玄云》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 《送OE君携兰归国》 《别诸弟·梦魂常向故乡驰》
古诗《无题·雨花台边埋断戟》的名句翻译赏析
- 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 - - 鲁迅 - - 《无题·雨花台边埋断戟》
- 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 - - 鲁迅 - - 《无题·雨花台边埋断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