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闻·华灯照宴敞豪门赏析

朝代:现代 作者:鲁迅 出自:所闻·华灯照宴敞豪门 更新时间:2017-06-29

“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装侍玉樽。”

这里的“华灯”“玉樽”既是写实,更是用以烘衬“豪门”的穷奢极欲铺排张扬的生活。“娇女”,说明少女处于一种被压迫无力抵抗的地位。两句对衬:一面是奢侈荒淫,一面是生活所迫;一面是酒食喧腾,一面是强为欢乐。两句写了同一场景,而人的苦乐迥异,这正是身份背景对立的表现,也是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真实写照。

“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

这两句全是写“侍玉樽”的“娇女”。面对着这伙酒气熏熏的富豪们,少女忽然想到了在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天地”里的亲人。她流下了眼泪,但是这眼泪却不敢也不愿让人看见,一个“掩”字,语重千钧,深刻地反映出这位孤苦无依少女的处境,凝聚着作者鲁迅深厚的同情。“佯看”,见出少女的聪明智慧,更见出少女的不得已;“强颜欢笑”的痛苦,才是最深沉的痛苦。

这首诗作者在“尺幅”之大的画面上,绘出了当时生动的阶级压迫情景,囊括了彼时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现实”世界。当时的旧中国,一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吃人者”的荒淫与奢侈;一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的“被吃者”的痛苦与呻吟。诗的思想内涵是既广袤而又深刻。

在艺术上作者采取了“以小见大”“以点代面”的写法,由于作者深知七言绝句的“局限”性,所以他一面选取了豪门盛宴这一场景,一面却以“娇女侍樽”作为中心出现在“画面”上。表面看来,前者是“主”,后者是“宾”,但实际恰恰相反,诗的主题中心在“娇女”(她代表着一个阶级,一个“世界”),而“华灯照宴”那喧腾气氛,不过是用来衬托这一中心人物,反衬她的可亲可敬,以及值得同情。

所闻·华灯照宴敞豪门: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45906.html

鲁迅: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743.html

《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借用《楚辞》的词句和形象,前两句揭露和声讨国民政府反共军事“围剿”;后两句揭露和声讨文化“围剿”,表达了作者对国民政府反共的愤懑之情。

这首诗是鲁迅于1932年12月31日,书赠给郁达夫的,后编入《集外集》时,将《日记》录存的原诗作了三处改动,将“浩荡”改为“木落”,“心红”改为“猩红”,“吟亦险”改为“吟不得”。

1928年,郁达夫与杭州王映霞结婚,寓居上海。因郁达夫是杭州富阳人,王映霞是杭州人,婚后,郁达夫或因事、或养病而在杭州逗留,因此有欲定居杭州的打算。1932年11月10日,郁达夫在杭州写给王映霞的信中说:“洪(指洪雪帆,现代书局老板)若有信来,则《弱女子》落得卖去,有一千二百元也可以了,最低不得比一千元少。这钱卖了,可以到杭州来买地皮或房子。”此后,郁达夫从杭州回到上海,于12月30日,受时任上海《申报·自由谈》编辑的黎烈文之托去鲁迅家,向鲁迅约稿。鲁迅在郁达夫来访后的第二天,书写此诗赠郁达夫,劝郁达夫不要迁居杭州。

1932年6月,国民党发动第四次反共产党军事“围剿”;与此同时,亦强化文化“围剿”。因此,当时革命“文艺是在受着少有的压迫与摧残,广泛地现出了饥馑状态。文艺不但是革命的,连那略带些不平色彩的,也往往就受迫害。”(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这首诗就是感于当时文化氛围所作。

作者鲁迅资料

鲁迅

鲁迅的诗词全集_鲁迅的诗集大全,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查看详情>>

鲁迅古诗词作品: 《报载患脑炎戏作》 《庚子送灶即事》 《秋夜有感》 《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 《无题·故乡黯黯锁玄云》 《教授杂咏》 《惜花四律·细雨轻寒二月时》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 《赠人·明眸越女罢晨妆》 《剥崔颢黄鹤楼诗吊大学生

《所闻·华灯照宴敞豪门》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