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二鉴赏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出自:送魏二 更新时间:2017-03-10

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有《水经注·三峡》中描写猿声的意境:“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送魏二: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3727.html

王昌龄: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47.html

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全诗表达对朋友真挚情谊的表达,抒发的是惜别之情。首句说明送行的时间是秋天的傍晚,天气晴朗,日落时尚有蝉在鸣叫。洛阳是送行的地点和朋友要去的地方。在朋友惜别时,向朋友要去的地方望去,烟雾朦胧,这是虚写。诗的后两句直抒情怀。说明两人情谊非同一般,诗人与狄宗亨的深厚情谊却表现得十分深刻。 这首诗语言通俗流畅,含意隽永深沉,以情取景,借景抒情,委婉含蓄,意余言外,表现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又较复杂。

作者王昌龄资料

王昌龄

王昌龄的诗词全集_王昌龄的诗集大全,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 查看详情>>

王昌龄古诗词作品: 《长信秋词·长信宫中秋月明》 《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 《段宥厅孤桐》 《送狄宗亨》 《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 《宿京江口期刘昚虚不至》 《甘泉歌》 《听弹风入松阕赠杨补阙》 《送吴十九往沅陵》 《太湖秋夕

《送魏二》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