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鉴赏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描绘王定国丰神俊朗,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两人真是天造地设的双璧人。该句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第三句“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意思是说,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年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岭梅”,指大庾岭上的梅花;“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全词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98877.html
苏轼: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86.html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和王巩·平生我亦轻余子》 《八境图·白鹊楼前翟作堆》 《赠山谷子·黄童三尺世无双》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南溪有会景亭处众亭之间无所见甚不称其名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彭城日与定国为九日黄楼之会》 《书林逋诗后》 《六月七日泊金陵阻风得钟山泉公书寄诗为谢》 《赠常州报恩长老·碧玉碗盛红玛瑙》
古诗《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的名句翻译赏析
-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 苏轼 - -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 - 苏轼 - -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 - 苏轼 - -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 - 苏轼 - -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相关古诗翻译赏析
- 古诗《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 鉴赏 - - 苏轼
- 古诗《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 注释译文 - - 苏轼
- 古诗《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 创作背景 - - 苏轼
- 古诗《纵笔·父老争看乌角巾》- -创作背景 - - 苏轼
- 古诗《赠孙莘老·嗟予与子久离群》- -赏析 - - 苏轼
- 古诗《洞仙歌·咏柳》- -赏析 - - 苏轼
- 古诗《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 -注释译文 - - 苏轼
- 古诗《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赏析 -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