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书北台壁注释译文
注释
⑴北台:超然台,在山东诸城县北城上。
⑵堆盐:谢安侄儿咏雪,有“撒盐空中差可拟”句。
⑶幌:帘幕。
⑷马耳:马耳山,在诸城县西南。
白话译文
黄昏时分,雨下得纷纷绵绵,夜里无风一片寂静,天气更加寒冷。只觉得被褥没有丝毫暖意,就像水泼在上面,不知道庭院已经堆上雪了。半夜看到屋檐上的一片寒光,以为是曙色从帘幕透过来,误以为天将五更,其实是屋檐上的冰溜子。早晨起来扫除积雪登上北台,只见一片茫茫,只有马耳山露出了双峰尖。
雪后书北台壁: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99067.html
苏轼: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86.html
第一首写从黄昏到第二天天亮,彻夜雪飘的情景。黄昏时节,淫雨绵绵,入夜后不知不觉转而为雪。作者只觉被褥无一丝暖意,有如水泼在上面,而不知道庭院里已雪积成堆了。“堆盐”,即堆雪。用盐喻雪,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后世诗人都喜欢效用,如白居易《对火玩雪诗》:“盈尺白盐寒。”作者“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一联,亦世称咏雪名句,但历来有歧解。费衮《梁溪漫志》卷七“东坡雪诗”条以为,“此所谓‘五更’者,甲夜至戊夜尔。自昏达旦皆若晓色。”据此解,则“五更”应总指分为五更的一整夜。庭院里的雪光反射在帷幔上,明晃晃的,作者因寒冷未能安眠,加上“不知庭院已堆盐”,所以一整夜都迷迷糊糊,误以为天将破晓。
直到天色放明,借着雪光,看见了垂挂在房檐下的冰溜子,这才省悟,原来是雨转为雪,所以有这“半夜寒声”。上句写地面上积雪的反光,下句写房檐下雪水凝成的冰溜,都紧扣“雪后”的标题,且又与末二句意思连贯。“扫北台”、“看马耳”,是天明以后所为。马耳,山名,在北台的南面,“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取名焉。”(《水经·潍水注》)作者扫除积雪,登上北台,观赏雪景,只见一片银白世界,唯有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峭兀立,没有为雪所封。原本应首先被雪覆盖的高山顶却“未随埋没”,可见这双峰如马耳一般陡直,连雪花也无法驻留其上了。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癸丑春分後雪·雪人春分省见稀》 《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 《玉女洞·洞里吹箫子》 《次韵王雄州还朝留别》 《南堂·他时雨夜困移床》 《鬼蝶·双眉卷铁丝》 《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诗次韵》 《见寄·霜叶投空雀啄篱》 《题西林壁》 《霅上访道人不遇》
古诗《雪后书北台壁》的名句翻译赏析
-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 - 苏轼 - - 《雪后书北台壁》
-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 - 苏轼 - - 《雪后书北台壁》
-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 - 苏轼 - - 《雪后书北台壁》
-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 - 苏轼 - - 《雪后书北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