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书北台壁·城头初日始翻鸦注释译文
注释
⑸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等均不详。活动在元和年代。韩愈善接天下士,他慕名前往,赋《冰柱》《雪车》二诗,名出卢仝、孟郊二人之上。
白话译文
雪后初晴,城头乌鸦开始上下翻飞,路上融化的积雪车辆辗来压去,变成了稀泥粘糊在车上。在阳光照耀下,房屋似玉楼,大地如银海,人们被冻得皮肤起粟,雪光使人目眩眼花。大雪灭蝗虫,覆盖麦子,来年百姓麦子该会长得很茂盛。本应歌颂瑞雪,但我已老病,诗力减退,只能空忆刘叉吟诵他的《冰柱》了。
雪后书北台壁·城头初日始翻鸦: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99068.html
苏轼: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86.html
第二首继写在北台观雪景的所见所感。太阳已升起,虽然前一晚下了一场大雪,但第二天却是冬季里难得的一个晴天。往上看,天空中一群乌鸦开始活跃起来,绕着城墙,上下翻飞;低头瞧,小路上渐渐融化的积雪被来往的车辆辗来压去,变成了稀泥,粘糊在车上;放眼望,在阳光照耀下,积雪的原野上屋似玉楼,地如银海,冻得人皮肤起粟,耀得人目眩眼花。这四句皆是白描眼前实景。作者另有《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说:“玉楼已峥嵘。”《雪中过淮谒客》说:“万顷穿银海。”其“玉楼”、“银海”皆系实写。有人以为这里是用道家语“玉楼为肩,银海为目”,实则凿之过深。颈联则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生计的关切之情。
大雪灭蝗,麦子得雪覆盖则来年会长得茂盛,眼前这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在观赏雪景时,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诗人十分希望把自己对来年丰收的希冀和祝愿,把这场瑞雪所引发的种种感受一一用诗表达出来,但他既老且病,诗力大不如前,只得空自磋叹,以吟诵唐代元和年间(806—820)诗人刘叉的《冰柱》诗来自慰了。此时诗人虽年仅三十九,但退出朝廷已三四年,心境不佳,且古人四十叹老亦为常事,读者不必坐得太实。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附米黻所作挽诗·淋漓十幅草兼真》 《雪后至临平与柳子玉同至僧舍见陈尉列》 《阮郎归·初夏》 《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 《龟山辩才师》 《送欧阳季默赴阙》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 《皇太妃阁·良辰乐事古难同》 《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 《独游富阳普照寺》
古诗《雪后书北台壁·城头初日始翻鸦》的名句翻译赏析
-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 - 苏轼 - - 《雪后书北台壁·城头初日始翻鸦》
-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 - 苏轼 - - 《雪后书北台壁·城头初日始翻鸦》
-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 - - 苏轼 - - 《雪后书北台壁·城头初日始翻鸦》
-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 - 苏轼 - - 《雪后书北台壁·城头初日始翻鸦》
《雪后书北台壁·城头初日始翻鸦》相关古诗翻译赏析
- 古诗《雪后书北台壁·城头初日始翻鸦》- - 赏析 - - 苏轼
- 古诗《雪后书北台壁·城头初日始翻鸦》- - 注释译文 - - 苏轼
- 古诗《雪后书北台壁·城头初日始翻鸦》- - 创作背景 - - 苏轼
- 古诗《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 -鉴赏 - - 苏轼
- 古诗《自题金山画像》- -注释译文 - - 苏轼
- 古诗《减字木兰花·维熊佳梦》- -创作背景 - - 苏轼
- 古诗《虞美人·述怀》- -创作背景 - - 苏轼
- 古诗《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创作背景 -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