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赏析
此词抓住“初春”和病愈初起这一特殊情景和特有的心理感受,描写词人初春病愈后既喜悦又疏慵的心绪。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二句,写春寒犹重,而用腊侵、雪破表述,起笔便呈新奇。“东风”二句进一步刻画“今年春浅”的特色——不光春来得迟,而且即使“有信”也“无人见”,春天只“柳际花边”露了此“微意”。这既表现了这年初春的异常,同时也暗中透露了词人特有的乍觉乍喜的心情。此处“微意”和“柳际花边”启人联想,含蕴深细,极见个性。接下去“寒夜”三句,直抒感受和喜悦心情: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已是大地春回,“孤衾易暧”了,就连那报时钟鼓,也觉其音韵“清圆”悦耳。“寒夜”以下三句,感觉兼有想像在内。其实并不必真暖和,却仿佛暖和了,暮鼓晨钟其实也还是平常的声音,却仿佛格外清圆了,写早春极细。这和下片“初日”“楼阁”句并用杜甫《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之一:“旧注,俗以钟鼓声亮为晴占。”亦与此词意合。至此,初春乍觉而兴奋之情,极有层次、极细腻地刻画了出来。
下片前二句写初春晨景,仍贴合着“病起”的特殊景况,只写楼阁中所见所感,“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景象虽不阔大,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这既是初春晨景的真实描绘,又符合作者独特的环境和心理感受。以下二句又由眼前景而说到游人郊苑寻芳,进而联想到“小桃杏应已争先”。“争先”即先于其他花卉而开放,此处只说推想,未有实见,还是紧扣“初春病起”的独特情景落笔,写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这四句与上片前四句写法上有所不同,上片前四句叙事兼写景,景是出以虚笔;下片四句写景兼叙事,景则有实有虚。这样不但避免了重复呆板,同时也符合词人病起遣兴的逻辑。上片写日出之前初醒时的感受和心情,故多臆想之辞,病起逢春,自然兴奋愉悦;下片写日出之后,见到明丽的晨景,故以实笔描画,这既合乎情理,又为下文蓄势。词人由眼前景,自然会联想到寻芳之趣,联想到楼阁之外明媚春光之喜人,因而理应也“作寻芳计”。
最后三句“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陡然逆转,与前景前情大异其趣。这曲折的波澜,实际上却仍是紧扣“病起”二字。因为尽管春回大地,而病体方起,毕竟少欢乐之趣。“疏慵”对“少悰”,“爱眠”应“衰病”,“日高眠”合“寻芳计”,这样上文逢春情绪到此处一跌。这种心理上的变化,正是“病起”者特有的,对此,此词表现得刻细腻,真切动人。
清人黄子云说:“诗不外乎情事景物,情事景物要不离乎真实无伪。一日有一日之情,有一日之景,作诗者若能随境兴怀,因题著句,则固景无不真,情无不诚矣。”(《野鸿诗的》)苏轼这首词恰是“能随境兴怀,因题著句”,笔一下之“景”,无论为虚为实,“无不真”;笔下之“情”,无论是喜是优,“无不诚”,这原因就在于他抓住“初春”“病起”这一事的特殊情景,写出了作者的个性、襟怀和心绪。
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99105.html
苏轼: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86.html
《西江月·平山堂》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下片写听唱欧词而生感慨,道出缅怀之情,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此词写于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第三次到扬州平山堂,缅怀恩师欧阳修,同时也蕴含苏轼自身的人生感叹。
到作此词为止,苏轼共三次到过扬州,第一次,是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由京赴杭任通判,南下经扬州;第二次,是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经扬州;第三次,是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从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则“三过平山堂下”实质上浓缩了苏轼近十年间南迁北调的动荡生涯,此时四十二岁的苏轼,顿生弹指之间,半生倏忽已过的感慨。近十年的人生跨度中,自己固然已蹉跎岁月,尊敬的恩师欧阳修亦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劲的手迹,更让人心生缅怀之念。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次韵孙秘丞见赠》 《送佛面杖与罗浮长老》 《园中草木·行乐惜芳辰》 《和陶形赠影·天地有常运》 《次韵刘景文路分上元》 《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遶城观荷花登岘山亭》 《次韵黄鲁直画马试院中作》 《和陶杂诗·真人有妙观》 《南乡子·送述古》 《和陶郭主簿·今日复何日》
古诗《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的名句翻译赏析
- 衰病少情,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 - 苏轼 - - 《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 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 - - 苏轼 - - 《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 朝来初日半含山。楼阁淡疏烟 - - 苏轼 - - 《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 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 - 苏轼 - - 《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 - 苏轼 - - 《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 - - 苏轼 - - 《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相关古诗翻译赏析
- 古诗《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 赏析 - - 苏轼
- 古诗《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 注释译文 - - 苏轼
- 古诗《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 创作背景 - - 苏轼
- 古诗《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洞见待》- -注释译文 - - 苏轼
- 古诗《南乡子·何处倚阑干》- -注释译文 - - 苏轼
- 古诗《和董传留别·麤缯大布裹生涯》- -创作背景 - - 苏轼
- 古诗《送佛面杖与罗浮长老》- -赏析 - - 苏轼
- 古诗《菩萨蛮·回文冬闺怨》- -创作背景 -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