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鉴赏
上片,追忆歌妓、侍女的深情与作者的思念。“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点明即将渡江的时间与行踪,突出描绘想象中的繁华秦淮。秦淮有歌女成群的黄金河畔楼台。唐代诗人杜牧《泊秦淮》唱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宋代诗人贺铸《秦淮夜泊》也唱道:“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隔岸开珠箔,临风弄紫箫。”忆起王胜之昔日秦淮之风流,更加深恋今日秦淮的韵事。接着写宿处“月明”时,笔锋一转,突然有人吹起悲哀的笛声。这是受主人之爱而又得不到真情的凄楚之音,难言之音。吹笛者不知是谁,最后两句,引用六朝“王谢女”故事,作了回答。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金陵五题》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正是这“旧时王谢堂前燕”,烘托出了欢送王胜之上任之歌妓深情:既吹笛“多情”,又“相逐过江来”。
下片,写情势不许,情爱成影,有难言之隐。第一、二句,点化活用宋玉《高唐赋》中神话。巫山神女比喻“相逐过江来”的歌妓与侍女;将其神话比作情爱,尚未成真而今又分离了。作为歌妓,就是歌妓,官人无论如何喜爱,但要成为真正情爱是难越过封建社会等级观念障碍的,自然“相逐过江来”的歌妓与侍女,只能“云雨未成还又散”,令人“思量好事难谐”。第三、四句,从两个方面点明“云雨散”,“好事难谐”的原因:一是“凭陵”逼迫,情势不允许;二是“急桨”人催促开船不容犹豫。所以“两相催”成了这种不得不分离的现状和难言之隐的伤痛,“妓婵娟,不长妍”(孟东野《婵娟篇》)。最后两句“想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为点题之笔,道出了东坡十分同情歌妓的心底之言:将心比心,心心相印,悔而又晚,隐痛难言,此恨绵绵无尽期。
这首词原本为送王胜之龙图至南都之作。只因即歌妓与侍女陪送之事,而转到写这些底层女性无主的命运。在官人当政春风得意时,这些歌妓与侍女就是“王谢女”;当官人贬谪或迁移不得志时,这些歌妓与侍女则成为“归去”女。作者批判昔日的秦淮韵事,同情眼前吹奏哀笛的歌妓的凄凉命运,就充分反映了他不为世俗传统观点束缚的新型妇女观。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99132.html
苏轼: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86.html
《桃源忆故人·暮春》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上片描绘出了词人梦醒后在友人家看到的景象,下片写词人和友人春游中的所见情景,进而回答上片提出的问题。全词借用神话故事,以象征的笔法与写实结合,借景喻意,文字虽然含蓄,但表达了词人对官场、功名现实残酷的不满。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暮春,苏轼在常润道中。该词是苏轼回忆起同友人陈襄,在寒食节出游西湖的情景所作。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涵虚亭·水轩花榭两争妍》 《苏子容母陈夫人挽词》 《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 《次许冲元韵送成都高士敦钤辖》 《次韵答元素·不愁春尽絮随风》 《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 《荆州·太守王夫子》 《东坡·废垒无人顾》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赠虔州术士谢君》
古诗《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的名句翻译赏析
- 凭陵急桨两相催。想伊归去後,应似我情怀 - - 苏轼 - -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
- 云雨未成还又散,思量好事难谐 - - 苏轼 - -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
- 月明谁起笛中哀。多情王谢女,相逐过江来 - - 苏轼 - -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
- 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 - - 苏轼 - -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相关古诗翻译赏析
- 古诗《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 - 鉴赏 - - 苏轼
- 古诗《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 - 创作背景 - - 苏轼
- 古诗《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 - 注释译文 - - 苏轼
- 古诗《》- -创作背景 - - 苏轼
- 古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创作背景 - - 苏轼
- 古诗《减字木兰花·花》- -注释译文 - - 苏轼
- 古诗《》- -创作背景 - - 苏轼
- 古诗《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创作背景 -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