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游松风亭创作背景
《记游松风亭》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贬居广东惠州时所作的一篇小品文,记叙了作者游松风亭路途中的小事及感想。
作者在谪居生涯中常常苦中作乐,信步山野中排遣愁怀,领悟自然玄机。此次登松风亭未遂,却再次觉悟到“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表现了作者为人坦诚、天真、乐观豁达的一面。全文文字简炼,意味深永,顿挫有致。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章悖为相,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州)。十月,苏轼到达惠州,居住在嘉祐寺,游览松风亭时作此文。
记游松风亭: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364.html
苏轼: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86.html
注释
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
尝:曾经。
寓居:暂居。
惠州:今广东惠阳县。
嘉祐(yòu)寺:故址在白鹤峰以东,明代改建城隍庙。
纵(zòng)步:放开脚步走。
就:靠近。
止息:停下来休息。
宇:屋檐。
木末:树梢。
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
由是:因此。
虽:即使。
兵阵:两军对阵交锋。
死敌:死于敌手。
死法:死于军法。
恁(nèn)么时:这时候。
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白话译文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次韵钱穆父王仲至同赏田曹梅花》 《临江仙·诗句端来磨我钝》 《贫家净扫地》 《赠别·青鸟衔巾久欲飞》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见饷·酴醾不争春》 《雅安人日次旧韵·人日滞留江上村》 《予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都梁山》 《园中草木·我归自南山》 《晚游城西开善院泛舟暮归》
古诗《记游松风亭》的名句翻译赏析
-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 - 苏轼 - - 《》
-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 - - 苏轼 - - 《》
- 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 - 苏轼 - - 《》
-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 - - 苏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