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永乐文长老已卒注释译文
注释
⑴永乐:在今浙江嘉兴西北。文长老:即文及,嘉兴报本禅院住持。
⑵鹤瘦:比喻生病。
⑶云归:比喻圆寂。
⑷一弹指顷:一弹指的时间,比喻时间极短暂。去来今:佛教语,指过去、未来、现在。
⑸乡井难忘:文及也是蜀人,二人相见时,有怀念故乡之语。
⑹圆泽:唐人袁郊《甘泽谣》载,圆观与李源相友善,曾与李源相约,卒后十二年,在杭州天竺寺相见。十二年后,李源如约来到寺前,听一牧童口中作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苏轼曾根据《甘泽谣》而成《僧圆泽传》,惟圆观作圆泽,未知何据。
⑺葛洪:东晋人,字稚川,号抱朴子,始以儒术得名,后好神仙导养之术。
白话译文
上次见面我为文长老消瘦的容颜而吃惊,而他不久的离世,让我颇感意外。三国秀州见了你的生和病和死去,一弹指的时间便已是过去此生和来世了。存在和死亡我见过很多所以没有落泪,同乡的离去让我也愁心重重。想去那钱塘寻访高僧圆泽,葛洪在江畔已等到深秋之时了。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99660.html
苏轼: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86.html
这首诗对前二首诗来说,是总束两人的几次会面。首句写上次见面时文及的病容使他吃惊,次句写此时到来文及已死。“初惊”、“旋觉”两句说明如飘风骤雨,纯出意外。用“鹤瘦”、“云归”比喻病和死,非常切合和尚的身份(唐末五代诗僧贯休不受钱镠改诗的无理要求,就说:“闲云野鹤,何天不可飞!”)。“不可识”、“无处寻”,有空虚无常之感,正显出悼念僧人不同于世俗的特点。
三四两句是有名的巧对。“三过门间”、“一弹指顷”、“老病死”、“去来今”,扣紧佛家术语和两人交往的事实。第一句讲两人交往。佛家以生老病死为四苦,这样写,从诗人自己来说,是感慨世事无常;对文及来说,则如同有解脱意。佛家以“去来今”为三世,这里暗伏结语,有“来世因缘”的意思在内。这两句是流水对,语气直下。如果全用这样的方式,诗易流于滑易。五六句就作一顿挫,“存亡惯见”,重在“惯”字,见亡应流泪,却接以“浑无泪”三字,语特沉重。由文及的圆寂推向已逝的师友,作者的诗集中,在这几年写了不少挽诗。“存亡”二字着眼于“亡”。见亡而泪如泉涌,固然可以表示悲感之深,而泪泉已竭、无可再流则更为沉重。由于习以为常而麻木无泪,心头的沉重更甚于有泪如雨,作者重在此点。作者与文及的交往是因同乡而起,联系他写的第一首,更容易表现出“尚有心”的含意。见同乡死于他乡,见亲朋日渐凋谢,更加深对乡井的怀念,感到归耕无日。这“尚有心”三字又和结语引用《甘泽谣》的故事相联系。
结尾两句,前人赞为用典极切。用圆泽比文及,既赞美他道行高,和第二首“病不开堂道益尊”相应;又有前缘未尽的思念之情。所以这个结尾,前人特别乐于称道。这样正好为三首诗做一总结。这首诗一气呵成,前四句倾泻而出,后四句如纪昀所评,是“曲折顿挫”。特别是五六句那一联,意极沉着而笔力飞动,引出尾联,使人有语尽而情意无尽之感。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次韵代留别》 《答陈述古·漫说山东第二州》 《太皇太后阁》 《王晋卿所藏著色山》 《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 《庐山二胜·余游庐山》 《次韵黄鲁直赤目》 《书焦山纶长老壁》 《除夜病中赠段屯田》 《蒸热·忠孝王家千柱宫》
古诗《过永乐文长老已卒》的名句翻译赏析
-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 - 苏轼 - -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 - 苏轼 - -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 - 苏轼 - -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 - 苏轼 - -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