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永乐文长老已卒创作背景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作者悼念亡友文长老的一首诗。这首诗写病中和圆寂之后的文长老,并回首过去的交往以及写世事无常的感叹,赞美了文长老道行高,又发出前缘未尽的思念之情。此篇诗意沉着,语言流美,写得别有深意。
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苏轼因议新法和王安石不合,以太常博士直史馆通判杭州,十一月到任。次年末,因事到秀州(今浙江嘉兴),过永乐乡,游览报本禅院,遇到一个四川同乡在那儿住持,名叫文及,苏轼写了一首诗,题为《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说:“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熙宁六年十一月,苏轼赴常州赈济灾民,又过秀州,夜过永乐,至报本禅院,这时文及已卧病退院,苏轼又做一首《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熙宁七年五月返回杭州,再过报本禅院,文及已圆寂,因而又写了这首悼诗。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99660.html
苏轼: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86.html
注释
⑴永乐:在今浙江嘉兴西北。文长老:即文及,嘉兴报本禅院住持。
⑵鹤瘦:比喻生病。
⑶云归:比喻圆寂。
⑷一弹指顷:一弹指的时间,比喻时间极短暂。去来今:佛教语,指过去、未来、现在。
⑸乡井难忘:文及也是蜀人,二人相见时,有怀念故乡之语。
⑹圆泽:唐人袁郊《甘泽谣》载,圆观与李源相友善,曾与李源相约,卒后十二年,在杭州天竺寺相见。十二年后,李源如约来到寺前,听一牧童口中作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苏轼曾根据《甘泽谣》而成《僧圆泽传》,惟圆观作圆泽,未知何据。
⑺葛洪:东晋人,字稚川,号抱朴子,始以儒术得名,后好神仙导养之术。
白话译文
上次见面我为文长老消瘦的容颜而吃惊,而他不久的离世,让我颇感意外。三国秀州见了你的生和病和死去,一弹指的时间便已是过去此生和来世了。存在和死亡我见过很多所以没有落泪,同乡的离去让我也愁心重重。想去那钱塘寻访高僧圆泽,葛洪在江畔已等到深秋之时了。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和陶劝农·咨尔汉黎》 《太皇太后阁·令节陈诗岁岁新》 《子玉以诗见邀同刁丈游金山》 《和人回文·蛾翠敛时闻燕语》 《和陶饮酒·我不如陶生》 《自净土步至功臣寺》 《送子由使契丹·云海相望寄此身》 《和陶饮酒·淮海虽故楚》 《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 《自笑·子石如琢玉》
古诗《过永乐文长老已卒》的名句翻译赏析
-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 - 苏轼 - -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 - 苏轼 - -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 - 苏轼 - -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 - 苏轼 - -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