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鉴赏
这首诗的开篇四句“道人出山去,山色如死灰。白云不解笑,青松有余哀。”写辩才法师离开寺庙后,山的颜色变得犹如死灰一般,没有了光彩,天上的白云也没有了笑容,青松也是满腹哀叹。显然青山不会瞬间变色,白云也原本就不会笑,青松就更不会有什么哀愁,这里是赋予了青山、白云、青松人的灵性,他们也因为辨才禅师的离去而感到不高兴,其实是作者对禅师的离去感到不舍。该诗的第三、四联“忽闻道人归。鸟语山容开。神光出宝髻,法雨洗浮埃。”突然听说禅师归来,山色变得青翠,鸟语花香,佛光从山顶透出,法雨将尘埃洗净,这是进一步地表达了作者对禅师赞美,以及听闻禅师归来后的喜悦之情。禅宗认为:“身心和宇宙本来就空无一物,辩才离开天竺寺后,山色如灰,白云不笑,青松有哀;辩才回来后,鸟语山容开,法雨洗浮埃。在禅者的眼中皆为虚幻之象,因而道人是笑而不答的。这一问一答充满禅机,所见何有。所闻何有,不往无来,还是品尝这白杨梅吧。
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99683.html
苏轼: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86.html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作者在贬谪黄州过春风岭时,见梅花开于草棘间,感而赋诗。十四年后,流落惠州,又见松花亭下荆棘里盛开梅花,对梅花的冷艳幽独心领神会,无限感慨。诗首四句忆旧见新。忆旧乃缘见新而起。以下“长条”四句写惠州荔支浦、扰榔园的梅花,为松风亭下的梅花作铺垫。以下“松风”四句写松风亭的两株玉蕊梅花。末四句由作者创造的幻境中回到现实。此诗意象优美,语言清新,感情浓至,想象飞越。
这是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六十岁时在惠州贬所写的诗。这年六月,苏轼在南迁途中再次接到谪令,责授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八月,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仍惠州安置。十月三日,终于到达惠州贬所。最初寓居合江楼,十八日迁居嘉祐寺(见《后集》卷五《迁居》诗序)。松风亭在嘉祐寺侧近,苏轼《松风亭记》说:“仰望亭宇,尚在木末。”又《题嘉祐寺》说:“始寓嘉祐寺松风亭,杖履所及,鸡犬皆相识。”是亭与寺都在半山坡上。这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诗人兴会浓厚,写了这首诗。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明日重九亦以病不赴述古会再用前韵》 《和穆父新凉》 《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 《王晋卿得破墨三昧又尝闻祖师第一义》 《瑶池燕·飞花成阵》 《送张安道赴南都留台》 《和陶形赠影·天地有常运》 《观台·三界无所住》 《答孔周翰求书与诗》 《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
古诗《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的名句翻译赏析
- 昔年本不住,今者亦无来。此语竟非是,且食白杨梅 - - 苏轼 - - 《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
- 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道人笑不答,此意安在哉 - - 苏轼 - - 《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
- 想见南北山,花发前后台。寄声问道人,借禅以为诙 - - 苏轼 - - 《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
- 忽闻道人归,鸟语山容开。神光出宝髻,法雨洗浮埃 - - 苏轼 - - 《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
- 道人出山去,山色如死灰。白云不解笑,青松有余哀 - - 苏轼 - - 《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
《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相关古诗翻译赏析
- 古诗《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 - 注释译文 - - 苏轼
- 古诗《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 - 创作背景 - - 苏轼
- 古诗《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 - 鉴赏 - - 苏轼
- 古诗《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创作背景 - - 苏轼
- 古诗《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注释译文 - - 苏轼
- 古诗《守岁·欲知垂尽岁》- -赏析 - - 苏轼
- 古诗《泗州僧伽塔》- -创作背景 - - 苏轼
- 古诗《》- -创作背景 -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