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作品注释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出自: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 更新时间:2017-11-02

⑴鄢陵,即今河南鄢陵县。主簿,官职名。王主簿,生平不可考。折枝,花卉画的一种表现手法,花卉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故名折枝。

⑵见:见识、见解。邻:接近。与儿童邻,言其幼稚。

⑶天工:指艺术造诣极高。

⑷谁言:当云何、料不到解。

⑸决:急速。

⑹悬知:猜想。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99693.html

苏轼: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86.html

第一首诗从诗画创作理论谈起,由大处入笔,然后层层推进,最终归结到王主簿的折枝画。第二首诗正相反,它以王主簿折枝画为描写对象,至篇末才以诗代简,表示愿意听到王主簿对写诗作画的“妙语”。这组诗虽然分为二首,但围绕“以诗题画”,由画到诗,再由诗到画,最后仍然归结到诗,离中有合,体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密。

第一首诗结合王主簿折枝画,抒写诗人对于“形似”论的意见。他认为,“以形似”作为论画的标准,和以为写诗只有写得形似才算好诗,都是错误的。他主张在“天工与清新”中赋咏事物的神韵。他之所以推崇王主簿此画,叹羡它能用“一点红”“寄无边春”,正是因为这幅画虽然着墨不多,没有在纤毫毕肖上下功夫,但画家善于捕捉事物的精神韵态,所以更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做到了以少胜多。

苏轼精通诗、画,这里阐述的有关形似的艺术见解出于他多年的创作实践,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数百年来对苏轼的这首诗产生过种种误解。《韵语阳秋》卷十四说:“东坡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或谓:‘二公所论,不以形似,当画何物?’曰:‘非谓画牛作马也,但以气韵为主耳。’谢赫曰:‘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雄杰。’其此之谓乎?陈去非作《墨梅诗》云:‘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工成秋兔毫。意得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后之鉴画者,如得九方皋相马法,则善矣。”《升庵诗话》卷十三也说:“东坡先生诗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言画贵神,诗贵韵也。然其言有偏,非至论也。晁以道和公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其论始为定,盖欲以补坡公之未备也。”否定苏轼,说他是在主张画牛作马,这是没有根据的。称许苏轼,以为他主张作画应如九方皋相马那样,虽不辨牝牡骊黄,只要能识得千里马就行,同样有违诗人本意。对苏轼毁誉参半,像晁以道那样“欲以补坡公之未备”,亦无必要。苏轼在否定“论画以形似”的同时没有专门论述形似与神似的关系,不过苏轼是在写诗,不是作科学论文。何况诗中说“论画以形似”,指的是把形似当作论画的唯一标准。“赋诗必此诗”是指只有形似,死于句下的诗。例如,组诗的第二首中对王主簿折枝画的描写十分逼真、生动,也说明了苏轼赞许的是既能形似更能传神的作品,他否定的只是没有意趣、没有韵味的形似之作而已。

从章法上看,第一首诗的前四句分别阐述论画、赋诗的标准。“见与儿童邻”、“定非知诗人”二句斩钉截铁,表明了作者在深思熟虑之后的明晰认识和坚定态度。五、六句将诗、画总提,正面标出观点。“边鸾”两句对理论来说是例证,对王主簿来说是对比与反衬,对这首诗的行文来说又是从说理到咏画的过渡。边鸾,唐代画家,所画花鸟极精美,据说他画的孔雀跟活的一样,如同能鸣叫。赵昌,宋代画家,善画折枝花卉,人们说他能与花传神。最后四句归结到王主簿所画折枝。有了边鸾、赵昌作铺垫,再用“何如”二字褒贬,王主薄此画的地位已十分清楚。“疏淡”指用笔不多,着色清淡。“精匀”指精巧匀称。前面的“边鸾”两句意为互文,谓边、赵二人的绘画既能刻画工致,写物如生,又能揣摩意态,用笔传神,此类画已属形神兼备。这里,诗人用“疏淡含精匀”进一步置王画于边、赵二家之上,采用的是同类相比法。

第二首诗咏画的特点是精当、形象。说它精当,是因为其中出现的画面图象正可用来印证前首所述的艺术理论;说它形象,是因为诗中对王主簿的折枝画描写得十分生动,可给读者以优美的艺术享受。一、二句写竹用“瘦”,写花用“幽”,已颇具情致,同时再用“幽人”比竹、“处女”比花,则进一步写出了竹与花的风韵,这是诗人以“神似”论画、赋诗的结果。三、四句写雀。“低昂”二字再现构图的照应配合,“摇荡”二字传达画中生物呼之欲出的神态,正是于“疏淡含精匀”、“天工与清新”中表现内在情味的妙句。“双翎”句再写雀。决,急速。《庄子·逍遥游》:“决起而飞。”“决将起”,指将起而未起。“众叶纷自举”,再写折枝。“纷”字、“举”字,显示出叶片争欲挺出的神气。这两句所揭示的是意念中的动作,是画家传神的结果。七、八句描写细腻,连蜂儿腿上的“清蜜”也分明可辨。这是苏轼并非全盘否定“形似”的明证。总观画面,不过一丛竹、数枝花、两头雀、一只蜂,却带来了盎然春意。“若人富天巧,春色入毫楮。”既是对画家技艺的总评价,同时又呼应前首,点明王主簿以“一点红”“寄无边春”的艺术功力。最后两句别出新意,与“题画”的主题似断似续,正是苏轼“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答谢民师书》)这样一种写作方法的体现。

这两首诗是苏轼用诗歌形式评论文艺作品的名篇,其中关于“形似”的见解颇受后人注目。在写作方法上,前首诗几乎全用议论,又是苏轼以“议论为诗”的一首代表作。宋人喜在诗中说理,不过,如不将哲理融于情景之中,就容易造成障碍,令人读来淡而寡味。但苏轼此诗,不但议论中肯独到,而且与情景描写配合有致,故能摇曳多姿,是诗歌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和黄秀才鉴空阁》 《六观堂老人草书诗》 《再和·当年曹守我胶西》 《和陶怨诗示庞邓》 《端午帖子词·采秀撷群芳》 《临江仙·我劝髯张归去好》 《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 《海月辩师·欲访浮云起灭因》 《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