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竹下注释译文
注释
1、竹下:即今安徽休宁西黄竹岭。
2、结束晨妆:早晨的衣冠穿戴停当。
3、破小寒:冒着微寒。小寒,清秋时节。
4、散疲顽:松散一下极度的疲劳。
5、冲:冲开。
6、放:闪出。
7、碧穗:像谷类植物的花果或果实生长的青绿色部分。
8、吹:通炊。
9、清禽百啭(zhuàn):清晨百鸟和鸣。
10、有情无思:有意无意之间。苏轼《水龙吟》写杨花日:“思量却似,无情有思。”
白话译文
早上起来梳洗完了,收拾好行李,冲破清秋的寒气,跨鞍上马动身了,这一动,倒是使疲乏顽钝的身子得到疏散,可以轻松一下了。走着走着,冲进了很轻很薄的晨雾;看一山,像把一座山从雾里放出来似的,再看一座山,再放一座山,走过了重重叠叠的山峰。过了山区,便到了山下水边的村落。村头的炊烟,形状像碧蓝色的波纹,山林的主人鸟儿,唧啾嘁喳欢叫不停,仿佛奏起了悠扬婉转的迎宾曲,百鸟有情无思间迎着马背上的我欢呼歌唱,在美妙动听的清禽千声百啭声中,我恍恍惚惚、心驰神醉。
早发竹下: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121920.html
范成大: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3154.html
诗的开头两句,先点明出发时的情景:穿好晨装,跨马出行。“破小寒”,点出季节是清秋。“散疲顽”,暗示此行是在繁忙的公务之后。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紧张的工作之余,能有机会到郊野散散步,会感到特别轻松愉快。诗人正是怀着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品赏竹下之景的。
诗人跨着马儿沿着山道行进,迎面而来的,一是雾,二是山。雾,不是浑沌一片,而是“薄薄轻轻”,虚无缥缈。山,不是孤峰独峙,而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薄薄轻轻雾”,“重重叠叠山”,十个字,写出了皖南山区清秋黎明时特有的朦胧美。但是诗人所领略到的还不止于此。他坐在马背上看山中雾、雾中山,别有一番情趣:马在漫卷的轻雾中“得得”穿行,恍若冲开一道道轻纱似的帏幔;那从轻雾中闪出的重重叠叠山,仿佛是从帏幔中放出,一座,一座,千姿百态从身边闪过。“冲”,使流动的雾,化动态为静态;“放”,使静止的山化静态为动态。两者相生相映,构成了一幅扑朔迷离、奇趣横生的画面。
随着峰回路转,诗人的眼前又出现另外一番美景——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上句写炊烟,下句写溪水。碧穗般的炊烟从树顶上笔直地升起,绿绸似的溪水从小桥下弯弯地流过。这两句画意甚浓。炊烟,树丛,溪水,小桥,上下相映衬,一碧一绿,一直一弯,一静一动;在色彩、线条和态势上构成了错综变化之美,使整个画面玲珑剔透,有声有色。写“炊烟”突出“当树”,写“溪水”突出“趁桥”,展现出山村特有的风貌:山林茂密,村户人家的房屋、烟囱,被周围的高大树木所遮掩,所以只能看到炊烟从树顶上升起;溪涧纵横,全靠一座座小桥连接道路,所以溪水始终傍着小桥流逝。此联传出了这幅山村黎明图的神韵。炊烟“当树直”,暗示无风,同时还会使人联想到那炊烟下庄户人家生活的安宁与平静。“弯”字,又把那绕山穿桥的小溪身影勾划出来;一个“趁”字,更把汩汩溪流写活了。
这首诗摄取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林间百鸟的晨歌。鸟儿是山栋的主人,它们迎着马背上的诗人欢呼歌唱,百啭千声。“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在这美妙动听的“迎宾曲”声中,诗人心驰神醉,鸟儿们是真的有情还是出于无意,他恍恍偬惚难以分清了。
前人论诗云:“作诗要有情有景,情与景会,便是佳诗。”这首纪游诗便是“情与景会”的佳作。诗人不仅把沿途景物的外貌特征准确地描摹出来,而且把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融入景物之中,选用“冲”、“放”、“当”、“趁”等点睛的字眼,使诸多景物情态毕露;诗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也就从景物的情态中透露出来了。
作者范成大资料

范成大的诗词全集_范成大的诗集大全,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知处州。乾道六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 查看详情>>
范成大古诗词作品: 《渐水·黄流日夜向南风》 《臙脂井·昭光殿下起楼台》 《鲁如晦郎中挽词》 《有感今昔·飘风骤雨谩惊春》 《清平乐·何须轻举》 《衡州石鼓书院》 《次王正之提刑韵谢袁起岩知府送茉莉二槛》 《立春贴门诗·盛族推山长》 《枕上二绝效杨廷秀》 《雨凉二首呈宗伟》
古诗《早发竹下》的名句翻译赏析
-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 - 范成大 - - 《早发竹下》
-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 - - 范成大 - - 《早发竹下》
-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 - 范成大 - - 《早发竹下》
-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迭迭山 - - 范成大 - - 《早发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