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中丞闻琴诗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王中丞,可能指王思远。沈约有《应王中丞思远咏月》诗,王中丞即王思远,曾为御史中丞。琴音古雅清澹,在诸乐中俨然有高士林泉风致。这首闻琴诗,重点不在具体细致地描摹琴音,而是着意渲染“闻琴”的环境气氛,和诗人的主观感受。这是此篇构思的显著特点。
开头两句写凉夜景物。时届秋令,入夜凉风吹拂,枝头暗凝的露水滴沥有声,一轮圆月高悬中天,投下皎洁的清光。两句写秋夜凉风月露,着意渲染清凉感和宁静感。“吹”、“动”两个动词,是描写动态的,却以动衬静,更显出了秋夜的静谧。也只有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月光下露水的轻微滴沥之声。这两句不仅写出对秋夜凉风月露的视觉、听觉与触觉感受,而且透出心理上的清润与宁静,这正是“闻琴”的适宜环境气氛与心理状态。
第三句进一步写到秋夜中弥漫的香气。蕙是香草,蕙风实即首句所谓凉风,此处不从触觉而从嗅觉感受着眼,故说“蕙风”。不说蕙风吹送芬芳,而说“入怀抱”,不仅把蕙风写得极有灵性与感情,仿佛知道诗人有听琴的雅兴,而多情地投入怀抱,而且写出了诗人那种愉悦感与陶醉感。古代有焚香鼓琴的习惯,这“蕙风入怀抱”正像是大自然布置的最佳“闻琴”环境气氛。
第四句方才正面点题:“闻君此夜琴”。由于前三句已经从不同角度将秋夜的清凉、静谧、芬芳描绘得极富诱惑力,有未闻琴而心先谐适、陶醉之感,因此这句只轻轻一点,就能使人对如此良夜闻琴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以不写写之的效果。
五六两句,正面写“闻琴”。全篇中写琴声的只有这两句,如一味着力刻画,反而难以尽致传神。诗人采取虚涵的笔法,着重传达琴声所给予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它的神韵意境,说琴声如秋风之萧瑟,满林传遍其飒飒秋声;又如涧水轻鸣,发出琮琮作晌的清韵。这里将摹声、造境与传神结合起来,不仅使人对琴声的萧瑟清雅有真切的感受,而且由此产生林泉幽胜的美好联想,写得极富画面美、音乐美和诗歌意境美。由“林”“涧”又自然逗出下文。
最后两句是“闻琴”引起的感慨,也是全篇的归结。琴声把人们带到一个远离尘嚣、充满林下风致、山水清音的境界,使人神远心驰,更增隐逸之想,因此告诫自己不要再容与迟延,以致耽误了归隐江海的时间,销磨了隐逸的意兴。
全诗境界,可用一“清”字概括。“闻琴”的客观环境气氛是清凉、清静,散发着蕙风清香的;琴声是如林风涧音,极富清韵的;所引起的又是清逸的隐居意兴。全篇便在这“清”的境界中达到和谐的统一。
在写法上,此诗与中唐描写音乐的名篇《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等多从实处见工者不同,纯从虚处传神,即前面提到的着重烘托渲染环境气氛和传达主观印象感受,不作具体细致刻画。这种写法,往往能给人以更多的联想。读者从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夏日南亭怀辛大》)中似乎可以看到这种写法的影响。
1、“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
2、“日晏”,即傍晚。天还未亮。
3、未遑(wèi huáng),没有时间顾及,来不及。
4、“凉风怀朔马”是化用古诗《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句意,胡马南来,但依念北方故乡的风土。
5、琅邪政:西汉琅琊太守朱博能使“文武从宜(文人武将各尽其才)”的美政。
6、洛阳社:指退隐者所居之处。晋朝葛洪《抱朴子·杂应》:' 洛阳 有道士董威辇,常止白社中,了不食, 陈子叙 共守事之,从学道。'后称退隐者所居为洛阳社。
白话译文
天还未亮,就陷入了纷扰喧闹的冗务;一直埋头忙到傍晚,还没有止息。
在落日清阴之时返回住所,悠然高枕于东窗之下。
窗外的槐树叶儿飘零,树干渐次枯萎,仿佛被捆紧一般;秋菊迎风招展,含苞开放了,就可以采摘了。
借问现在已经是什么时候了?北方吹来的寒风在怀念南来的北马。
“凉风怀朔马”是化用古诗《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句意,胡马南来,但依念北方故乡的风土。
归思已伤思归客,再念浪迹天涯离居者。
做官之时庆幸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但是公文文案却也没有处理得很多。
既然不能像汉代朱博那样留下良政取得美誉,至少也要能像隐者董京那样散淡悠闲,逍遥终日吧。
开头两句写凉夜景物。时届秋令,入夜凉风吹拂,枝头暗凝的露水滴沥有声,一轮圆月高悬中天,投下皎洁的清光。两句写秋夜凉风月露,着意渲染清凉感和宁静感。“吹”、“动”两个动词,是描写动态的,却以动衬静,更显出了秋夜的静谧。也只有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月光下露水的轻微滴沥之声。这两句不仅写出对秋夜凉风月露的视觉、听觉与触觉感受,而且透出心理上的清润与宁静,这正是“闻琴”的适宜环境气氛与心理状态。
第三句进一步写到秋夜中弥漫的香气。蕙是香草,蕙风实即首句所谓凉风,此处不从触觉而从嗅觉感受着眼,故说“蕙风”。不说蕙风吹送芬芳,而说“入怀抱”,不仅把蕙风写得极有灵性与感情,仿佛知道诗人有听琴的雅兴,而多情地投入怀抱,而且写出了诗人那种愉悦感与陶醉感。古代有焚香鼓琴的习惯,这“蕙风入怀抱”正像是大自然布置的最佳“闻琴”环境气氛。
第四句方才正面点题:“闻君此夜琴”。由于前三句已经从不同角度将秋夜的清凉、静谧、芬芳描绘得极富诱惑力,有未闻琴而心先谐适、陶醉之感,因此这句只轻轻一点,就能使人对如此良夜闻琴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以不写写之的效果。
五六两句,正面写“闻琴”。全篇中写琴声的只有这两句,如一味着力刻画,反而难以尽致传神。诗人采取虚涵的笔法,着重传达琴声所给予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它的神韵意境,说琴声如秋风之萧瑟,满林传遍其飒飒秋声;又如涧水轻鸣,发出琮琮作晌的清韵。这里将摹声、造境与传神结合起来,不仅使人对琴声的萧瑟清雅有真切的感受,而且由此产生林泉幽胜的美好联想,写得极富画面美、音乐美和诗歌意境美。由“林”“涧”又自然逗出下文。
最后两句是“闻琴”引起的感慨,也是全篇的归结。琴声把人们带到一个远离尘嚣、充满林下风致、山水清音的境界,使人神远心驰,更增隐逸之想,因此告诫自己不要再容与迟延,以致耽误了归隐江海的时间,销磨了隐逸的意兴。
全诗境界,可用一“清”字概括。“闻琴”的客观环境气氛是清凉、清静,散发着蕙风清香的;琴声是如林风涧音,极富清韵的;所引起的又是清逸的隐居意兴。全篇便在这“清”的境界中达到和谐的统一。
在写法上,此诗与中唐描写音乐的名篇《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等多从实处见工者不同,纯从虚处传神,即前面提到的着重烘托渲染环境气氛和传达主观印象感受,不作具体细致刻画。这种写法,往往能给人以更多的联想。读者从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夏日南亭怀辛大》)中似乎可以看到这种写法的影响。
和王中丞闻琴诗: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40748.html
谢朓: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577.html
注释1、“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
2、“日晏”,即傍晚。天还未亮。
3、未遑(wèi huáng),没有时间顾及,来不及。
4、“凉风怀朔马”是化用古诗《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句意,胡马南来,但依念北方故乡的风土。
5、琅邪政:西汉琅琊太守朱博能使“文武从宜(文人武将各尽其才)”的美政。
6、洛阳社:指退隐者所居之处。晋朝葛洪《抱朴子·杂应》:' 洛阳 有道士董威辇,常止白社中,了不食, 陈子叙 共守事之,从学道。'后称退隐者所居为洛阳社。
白话译文
天还未亮,就陷入了纷扰喧闹的冗务;一直埋头忙到傍晚,还没有止息。
在落日清阴之时返回住所,悠然高枕于东窗之下。
窗外的槐树叶儿飘零,树干渐次枯萎,仿佛被捆紧一般;秋菊迎风招展,含苞开放了,就可以采摘了。
借问现在已经是什么时候了?北方吹来的寒风在怀念南来的北马。
“凉风怀朔马”是化用古诗《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句意,胡马南来,但依念北方故乡的风土。
归思已伤思归客,再念浪迹天涯离居者。
做官之时庆幸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但是公文文案却也没有处理得很多。
既然不能像汉代朱博那样留下良政取得美誉,至少也要能像隐者董京那样散淡悠闲,逍遥终日吧。
作者谢朓资料
谢朓的诗词全集_谢朓的诗集大全,谢朓(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19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487),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 查看详情>>
谢朓古诗词作品: 《侍宴华光殿曲水奉勑为皇太子作诗·嘉乐旧矣》 《奉和随王殿下诗·连漪映余雪》 《答张齐兴诗》 《永明乐·出车长洲苑》 《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羣分未辨》 《临高台》 《奉和随王殿下诗·年华豫已涤》 《咏墙北栀子诗》 《咏邯郸故才人嫁厮养卒妇》 《侍宴华光殿曲水奉勑为皇太子作诗》
古诗《和王中丞闻琴诗》的名句翻译赏析
-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 - 谢朓 - - 《和王中丞闻琴诗》
-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 - 谢朓 - - 《和王中丞闻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