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台·玲珑类丹槛赏析

朝代:南北朝 作者:谢朓 出自:镜台·玲珑类丹槛 更新时间:2020-09-26
谢朓的这首诗名为《杂咏镜台》,实为对女性妆容的细致描绘。全诗借咏物来写入,表面上看是一首咏物之作,而诗人的实质目的是要通过描写镜台的精致华丽,增强女主人公顾影自怜中惶惶忧心的艺术感染力,“玲珑类丹槛,苕亭似玄阙”诗的前两句对镜台的模样作了一个生动的描绘:镜台精巧细致,就像赤色的栏杆,样子高峻就像雄伟的宫殿。
第二句也是写镜台的,此句运用了一个典故,“对凤”、“垂龙”是指贾充妻李淑文的对凤垂龙玉镜台。“清冰”、“明月”则把镜台的清朗、明亮表现了出来。这里运用的华丽的辞藻看似是描绘镜台的,实际上是用镜台的美丽来比喻女性容颜的娇媚。可是,诗的最后一句,话锋一转,原来这位女子的“玉颜”无人欣赏,只能顾影自怜。“玉颜徒自见”把女子内心的忧伤展现在人们面前。紧接着后面,诗人揭示了女子伤心的原因,是因为“畏君”绝情的忧心。在这首诗中,镜子再精致,没人使用,正如女子再美丽,却没人欣赏。通过镜这一意象,把女子内心的顾影自怜表现的淋漓尽致。

镜台·玲珑类丹槛: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40670.html

谢朓: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577.html

《离夜》是一首离别诗。抒发了诗人与友人惜别时的离愁别恨。全诗为行者自述之辞。
前四句描写离夜之景。“玉绳”二句写外景。北斗星中的玉绳星已然隐没于高树之下,西斜的天河把层层的亭台楼阁照得通明。诗境高远而清幽。“离堂”二句由远及近,写内景。此时在离别的厅堂上,蜡烛已经燃尽,而窗帷下的古琴依然传出哀怨的清音。才“隐”、“斜”、“尽”这三个字里,暗示了故人今夜为他举行的别筵,时间很长,直至深夜。从而表现了主客之间的情意深厚,难舍难分。一个“哀”字,透露了宴会上气氛之悲凉,情绪之低沉。以上四句写景,将玉绳、高树、斜汉、层台、离堂、华烛、别幌、清琴这八个景象,为离夜组成了清凄的意境。其目的是为下文抒发行者的离情,先从环境上烘托一种寂静与悲凉的气氛,给人造成一种忧伤的感受。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再说,诗人在表达离愁时,可以用直接抒情,也可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从这个角度理解,以上这四句也并非是客观的景语。由于谢朓在写景时,不是纯客观地临摹,而能带着自己的感情色彩去摄取,因此在这幅哀景中,已经寄予着离人的哀情。而且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还能起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使得诗意更加含蓄而深远,耐人寻味。
诗的后四句直抒雄与胸臆,情绪自低沉而转向激越,诗意为含蓄而变得显露。诗人先以“翻潮”和“客思”作对照。翻潮尚且知恨,行客此时萦绕心头的茫茫愁思,自然是更难抑制了。“翻潮”句在诗里起了衬托和比兴的作用。“客思”是诗人自谓。“山川”二句又另换笔意作结。说自己此去路途遥远,山山水水将作者与友人分开。所以更增加了难舍难分的缠绵悱恻之情。路遥已足使行者愁烦,结句“况乃故人杯”,在感情上又再度递进了一层。诗人给离夜再加一层愁绪,更多一番深情的渲染。把自己在离夜时分的惆怅、沉痛、眷恋、深挚的情感推向了高峰,令人有茫茫愁思,悠然不尽之感。
诗的篇幅短小,讲究对仗,词彩清丽,音调和谐,偶句押韵,一韵到底,体现了新体诗的特色。

作者谢朓资料

谢朓

谢朓的诗词全集_谢朓的诗集大全,谢朓(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19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487),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 查看详情>>

谢朓古诗词作品: 《齐雩祭歌·敬如在》 《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高悬甲帐》 《夜听妓诗·琼闺钏响闻》 《隋王鼓吹曲送远曲》 《赋贫民田诗》 《钧天曲》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咏烛·杏梁宾未散》 《奉和随王殿下诗·睿心重离析》 《游山诗

《镜台·玲珑类丹槛》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