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戍石鼓山诗赏析
这首诗开头就写道:“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把郡守的身份说成是旅人,可见他对职守的态度。这两句应连成一句读,就是:旅入的心长久以来忧愁接着忧愁。这是化用《楚辞·哀郢》的句子:“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下两句写忧愁的由来:“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故乡”,似乎是指会稽,但这里一再说“遥远”,这就不仅是指出生地,还兼指京都住地了。古人诗文抒发的怀乡情绪中,往往有恋阙之情的交织。这两句仍是化用《哀郢》:“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屈原在《哀郢》中一开始就将去国之痛和怀乡之情打成一片,谢灵运这样模仿,可以见出其心情的相似。上四句写他的忧,下面写解忧的活动。“汩汩莫与娱,发春托登蹑。”他说“莫与娱”,可见很寂寞,所以他的登山不是那种情之所至的游览,而带有相当大的勉强性,只是借此打发打发寂寞罢了。“欢愿既无并,戚虑庶有协。”这两句是说,归去的愿望既然无法实现,那只有希望登高望乡能缓解一下愁闷。作者同时写的《郡东山望溟海》有“瞰海庶忘忧”,意思相近。
对于这次登山活动来说,上面八句都可谓之将登,下面就是登览了。“极目睐左阔,回顾眺右狭。”写了东方的大海,西面的山岭,这就自然有一“阔”一“狭”之感了。“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这是写暮景:太阳下山了,初春的寒风吹起了山涧的水波,令人感到丝丝凉意;晚云一层层起来,萦绕在山头、横亘在山腰,在暮色中望去,似乎山岭又增添了许多重叠。“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白芷这时生出了新茎,绿苹也长出了新叶。这里用“竞”、“齐”二字,显出了欣欣向荣的生命的活力。这两句又是化用《楚辞·招魂》“绿苹齐叶兮白芷生”。上面是登览所见,用三个层次写景。一般评论说,谢诗的景与情是分离的,其实也不尽然,这首诗的写景中也见出情绪的波动。他是来解忧的,当他极目远眺时,心胸一时有所扩张(由“阔”字见出),但又很快局促起来。他忧郁的内心像有一股无形的力,将他忧郁的目光从开朗的海面扭转过去,投向山岭、深涧,投向和他心境相合拍的地方。在生机勃勃的初春,触动他感怀的却是落日晚风、却是那层层叠叠的山岭,他联想到的只是归途的阻险、关山的难越。他为解忧而来,却依然被忧愁所包围。“极目”以下四句,无一情语,而情自在其中,这就是情景交融的典范。那么,白芷绿苹的芳华竞秀、赏心娱目,应当说会使他的心境有所欣悦了吧,然而并不这样。
下面四句就是他的感想。“摘芳芳靡谖,愉乐乐不燮。”这两句说,摘取芳草而芳草并未使他忘忧,一时愉乐而终不愉快。这是紧接前二句而发的,可见香草纷呈最终也治不了他的心病。“佳期缅无像,骋望谁云惬!”这两句说:那回归的日子不知在何时,即使登高遥望,又叫人怎么高兴得起来呢!这是登览总的感慨,也是照应前面的“故乡路遥远”。这两句又是化用《楚辞·湘夫人》“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的句子。
这首登览诗表现的是去国离乡的悒郁之情。值得提起的是,作者在此诗中(其实不止此诗)频繁地袭用屈原作品的语汇和意象,虽然他们思想怀抱差别很大,但在谢灵运本人来说,他认为自己的被迫外任,是类似屈原的遭遇的。由此也可见出他对宋政权的怨怼愤懑。黄节《谢康乐诗注》引张山来评云:“写景不厌其繁,能换面目之故。”其实此诗写景并不算太“繁”,“能换面目”倒是事实。写景的六句,三个层次很是清爽,“白芷”两句尤为鲜活。这首诗总的来说,用笔比较清朗、生动,不像他的有些作品那样平板、生涩和多用玄言。在谢灵运的写景抒情之作中,这首诗堪称佳构。
元嘉六年(429年)诗人四十五岁,谢惠连二十三岁,二人虽然年龄相差较大,但却志趣相投,感情相当深厚。谢惠连离开家乡北上京都,诗人一直送到郊外,久久不忍离去。这首诗为诗人赠给他的堂弟谢惠连所作。
对于这次登山活动来说,上面八句都可谓之将登,下面就是登览了。“极目睐左阔,回顾眺右狭。”写了东方的大海,西面的山岭,这就自然有一“阔”一“狭”之感了。“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这是写暮景:太阳下山了,初春的寒风吹起了山涧的水波,令人感到丝丝凉意;晚云一层层起来,萦绕在山头、横亘在山腰,在暮色中望去,似乎山岭又增添了许多重叠。“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白芷这时生出了新茎,绿苹也长出了新叶。这里用“竞”、“齐”二字,显出了欣欣向荣的生命的活力。这两句又是化用《楚辞·招魂》“绿苹齐叶兮白芷生”。上面是登览所见,用三个层次写景。一般评论说,谢诗的景与情是分离的,其实也不尽然,这首诗的写景中也见出情绪的波动。他是来解忧的,当他极目远眺时,心胸一时有所扩张(由“阔”字见出),但又很快局促起来。他忧郁的内心像有一股无形的力,将他忧郁的目光从开朗的海面扭转过去,投向山岭、深涧,投向和他心境相合拍的地方。在生机勃勃的初春,触动他感怀的却是落日晚风、却是那层层叠叠的山岭,他联想到的只是归途的阻险、关山的难越。他为解忧而来,却依然被忧愁所包围。“极目”以下四句,无一情语,而情自在其中,这就是情景交融的典范。那么,白芷绿苹的芳华竞秀、赏心娱目,应当说会使他的心境有所欣悦了吧,然而并不这样。
下面四句就是他的感想。“摘芳芳靡谖,愉乐乐不燮。”这两句说,摘取芳草而芳草并未使他忘忧,一时愉乐而终不愉快。这是紧接前二句而发的,可见香草纷呈最终也治不了他的心病。“佳期缅无像,骋望谁云惬!”这两句说:那回归的日子不知在何时,即使登高遥望,又叫人怎么高兴得起来呢!这是登览总的感慨,也是照应前面的“故乡路遥远”。这两句又是化用《楚辞·湘夫人》“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的句子。
这首登览诗表现的是去国离乡的悒郁之情。值得提起的是,作者在此诗中(其实不止此诗)频繁地袭用屈原作品的语汇和意象,虽然他们思想怀抱差别很大,但在谢灵运本人来说,他认为自己的被迫外任,是类似屈原的遭遇的。由此也可见出他对宋政权的怨怼愤懑。黄节《谢康乐诗注》引张山来评云:“写景不厌其繁,能换面目之故。”其实此诗写景并不算太“繁”,“能换面目”倒是事实。写景的六句,三个层次很是清爽,“白芷”两句尤为鲜活。这首诗总的来说,用笔比较清朗、生动,不像他的有些作品那样平板、生涩和多用玄言。在谢灵运的写景抒情之作中,这首诗堪称佳构。
登上戍石鼓山诗: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41170.html
谢灵运: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580.html
《登临海峤初发彊中作与从弟惠连可见羊何共和之》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可分为四层,每八句一层。第一层写作者与谢惠连等依依惜别的场景。第二层写旅途的经过,看到惊流泛棹,日落栖泊,往事都来心头。第三层承接第二层,写昔日兄弟共游时欢乐融合的回忆反而更增加了现今别离后的伤感。第四层与首章相呼应,将与从弟的惜别伤感之情在远游的遐想中如丝如缕般延伸开去。这首诗用词精妙,虚实详略安排恰当,构思巧妙,耐人寻味。元嘉六年(429年)诗人四十五岁,谢惠连二十三岁,二人虽然年龄相差较大,但却志趣相投,感情相当深厚。谢惠连离开家乡北上京都,诗人一直送到郊外,久久不忍离去。这首诗为诗人赠给他的堂弟谢惠连所作。
作者谢灵运资料
谢灵运的诗词全集_谢灵运的诗集大全,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市嵊州市三界镇)。谢灵运出身陈郡谢氏,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秘书郎谢瑍之子。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查看详情>>
谢灵运古诗词作品: 《石壁立招提精舍诗》 《答中书诗·聚散无期》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 《白石岩下径行田诗》 《答谢谘议·古人善身》 《赠从弟弘元·视听易狎》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刘桢》 《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 《悲哉行·萋萋春草生》 《答谢谘议·寡弱多幸》
古诗《登上戍石鼓山诗》的名句翻译赏析
- 佳期缅无像。骋望谁云惬 - - 谢灵运 - - 《登上戍石鼓山诗》
- 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摘芳芳靡谖。愉乐乐不爕 - - 谢灵运 - - 《登上戍石鼓山诗》
- 汩汩莫与娱。发春托登蹑。欢愿既无并。戚虑庶有协 - - 谢灵运 - - 《登上戍石鼓山诗》
- 极目睐左阔。回顾眺右狭。日末涧增波。云生岭逾叠 - - 谢灵运 - - 《登上戍石鼓山诗》
- 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 - - 谢灵运 - - 《登上戍石鼓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