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题仕女图赏析
历代咏西施的诗,或将她视为以色媚主,使吴王招致亡国杀身之祸的“尤物”,或将她视为灭吴的第一功臣。这首诗却别出新意,揭露了统治者擅权负义的丑恶行径,称颂了西施的远见卓识。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被俘后,范蠡用美人计,献西施于吴王,让吴王放越王回国,并使吴王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得以灭吴,重建霸业。
首句“计已行”三字,肯定了这一策略已获成功。毫无疑问,西施在实现“霸越亡吴”的谋略方面功不可没,越国对她本该论功行赏。
第二句诗也肯定了西施的功绩,同时又故意设问启人深思:她究竟该得到何种奖赏呢?这一问,使诗显出了曲折,也在读者脑海中掀起了波澜。
第三、四两句回答了这一问题,同时也点了题。“西施为越苎萝村西鬻薪之女”,传说勾践携西施归越后,越王夫人暗中派人将她沉尸江底,一说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诗人更相信后说。为什么呢?“西施亦有弓藏惧”一句,可谓独具慧眼,一语破的。“亦有”与下句的“不独”互文对照,更说明在诗人看来,西施是一位聪慧过人的女子,当她牺牲自身拯救了沦亡的祖国后,必然会像范蠡一样具有先见之明,洞察越王的奸恶,也必然会怀着与范蠡一样的“弓藏惧”作出变名易姓、浪迹江湖的抉择,以免功高震主,成为统治者权力私欲的受害者。这首诗突破了封建统治阶级女人误国的“祸水”观,史识深刻,感慨深婉,行文曲折,体现出“指事类情,又宛转如意”(赵翼)的艺术特色。
颔联写诗人与旧友不能立即相认的原因。“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虽然是故人,但见面竟难以确认。明末清初的战乱中分离之后,再无从相见,偶或传来的消息也难辨真假。可以想见,频年兵戈,人的死伤误传,比比皆是。后面“惊魂”两字暗示,也许这消息里就有对方不测的说法。正是这“苦难真”的传说,才使作者有“已过才追问”的行为。动乱之中,自己身家性命已如累卵,却仍探问对方情况,一个“苦”字,道出了两人情谊的深厚。
颈联写诗人与旧友确认之后的情景。“拭眼惊魂定”,老友在战乱后相遇似梦非梦,不敢确信。当发现不是梦幻而是真实时,拭千眼角的泪花,一颗惊恐的心才开始平稳下来。“衔杯笑语频",老友畅谈别愫,频频举杯,欢声笑语,表达了两人大难不死、重新聚首的欢乐心情。
尾联写诗人邀老友移家与其相住。诗人不以一次短暂相聚为满足,而邀请老友“移家就吾住”。这里看出两人的友谊不同寻常。从下句看,“白首两遗民”不只是两人友谊深厚,而且还志同道合,都愿以明朝遗老身份终此一生。可惜吴伟业并未坚持到底,顺治十一年被迫出仕清朝了。
这首诗叙述诗人意外逢遇旧友一事,从侧面反映出清初战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诗歌起首两句描写旧友久别重逢,乍信乍疑,不敢贸然相认的场面,情景逼真,刻画传神,与“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等有异曲同工之妙,极受后人称颂。全诗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结合文言虚词的运用,一气呵成, 绝无停滞,也有机地配合了诗人这种惊喜心情的传达。
首句“计已行”三字,肯定了这一策略已获成功。毫无疑问,西施在实现“霸越亡吴”的谋略方面功不可没,越国对她本该论功行赏。
第二句诗也肯定了西施的功绩,同时又故意设问启人深思:她究竟该得到何种奖赏呢?这一问,使诗显出了曲折,也在读者脑海中掀起了波澜。
第三、四两句回答了这一问题,同时也点了题。“西施为越苎萝村西鬻薪之女”,传说勾践携西施归越后,越王夫人暗中派人将她沉尸江底,一说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诗人更相信后说。为什么呢?“西施亦有弓藏惧”一句,可谓独具慧眼,一语破的。“亦有”与下句的“不独”互文对照,更说明在诗人看来,西施是一位聪慧过人的女子,当她牺牲自身拯救了沦亡的祖国后,必然会像范蠡一样具有先见之明,洞察越王的奸恶,也必然会怀着与范蠡一样的“弓藏惧”作出变名易姓、浪迹江湖的抉择,以免功高震主,成为统治者权力私欲的受害者。这首诗突破了封建统治阶级女人误国的“祸水”观,史识深刻,感慨深婉,行文曲折,体现出“指事类情,又宛转如意”(赵翼)的艺术特色。
戏题仕女图: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43331.html
吴伟业: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652.html
首联写战乱之后与老友偶然相逢。起句“已过才追问”,十分传神。既然是老友,在路上相遇,“已过才追问”的原因,这里使人想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甲申、乙酉两次战乱已过去六七年,受过战乱的人们面容憔悴、苍老自是难免,连老朋友都有点认不出来了;另一种可能是许多人在战乱中死去,不相信眼前的这位朋友还活着。老友毕竟是老友,面目虽有变化,但总还依稀可辨,当然不愿失诸交臂。走过了又追上去问,“追”是急切要想证实,“问”是尝试,没有十分把握,也许是,也许不是。清乾隆时诗人沈德潜对这五个字很赞赏,评曰:“起语得神,与‘乍见翻疑梦’同妙。”在战乱后,离散的老友或亲人相遇常常会有这种体验的。“相看是故人”,相看是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这表现出不只是诗人有点不敢认对方了,而对方同样也不能立即相认。在“相看”之后,才逐渐寻找出友人的特征,确定无疑是旧日的朋友。此二句十分平常,但却耐人寻味。颔联写诗人与旧友不能立即相认的原因。“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虽然是故人,但见面竟难以确认。明末清初的战乱中分离之后,再无从相见,偶或传来的消息也难辨真假。可以想见,频年兵戈,人的死伤误传,比比皆是。后面“惊魂”两字暗示,也许这消息里就有对方不测的说法。正是这“苦难真”的传说,才使作者有“已过才追问”的行为。动乱之中,自己身家性命已如累卵,却仍探问对方情况,一个“苦”字,道出了两人情谊的深厚。
颈联写诗人与旧友确认之后的情景。“拭眼惊魂定”,老友在战乱后相遇似梦非梦,不敢确信。当发现不是梦幻而是真实时,拭千眼角的泪花,一颗惊恐的心才开始平稳下来。“衔杯笑语频",老友畅谈别愫,频频举杯,欢声笑语,表达了两人大难不死、重新聚首的欢乐心情。
尾联写诗人邀老友移家与其相住。诗人不以一次短暂相聚为满足,而邀请老友“移家就吾住”。这里看出两人的友谊不同寻常。从下句看,“白首两遗民”不只是两人友谊深厚,而且还志同道合,都愿以明朝遗老身份终此一生。可惜吴伟业并未坚持到底,顺治十一年被迫出仕清朝了。
这首诗叙述诗人意外逢遇旧友一事,从侧面反映出清初战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诗歌起首两句描写旧友久别重逢,乍信乍疑,不敢贸然相认的场面,情景逼真,刻画传神,与“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等有异曲同工之妙,极受后人称颂。全诗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结合文言虚词的运用,一气呵成, 绝无停滞,也有机地配合了诗人这种惊喜心情的传达。
作者吴伟业资料
吴伟业的诗词全集_吴伟业的诗集大全,吴伟业(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汉族,江苏太仓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应诏北上,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底,以奉嗣母之..... 查看详情>>
吴伟业古诗词作品: 《浪淘沙·端午》 《夜发破山寺别鹤如上人》 《哭友诗·贫贱谁曾托》 《王烟客招往西田同黄二摄六王大子彦及家舅氏朱昭芑李尔公宾侯兄弟赏菊》 《嘉湖访同年霍鲁斋观察·羽盖菰城道》 《溪桥夜话·竹深斜见屋》 《读史有感·弹罢薰弦便薤歌》 《莫釐峰·始信一生误》 《骊宫·天上人间恨岂消》 《读史杂感·吴越黄星见》
古诗《戏题仕女图》的名句翻译赏析
- 西施亦有弓藏惧,不独鸱夷变姓名 - - 吴伟业 - - 《戏题仕女图》
- 霸越亡吴计已行,论功何物赏倾城 - - 吴伟业 - - 《戏题仕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