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金陵·行人雨霁入金陵创作背景
《望金陵》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描写雨后行人入城,听见远处传来钟声;颔联描写秦淮河波涛汹涌,遗迹古物都已破败凋零;颈联则缘景述情,感叹世事变迁,江山依旧如画;尾联诗人要“买花载酒”去“赏心亭”,以旷达的眼光总结全篇。全诗怀古咏今,情景交融,以对比的手法引发出对历史变迁、人事兴衰的感慨,情感豪放旷达。
这首诗应为元至顺三年(1332)左右所作,萨都剌其时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居住在金陵,创作了一批关于金陵的怀古咏史诗词,如《满江红·金陵怀古》、《百字令·登石头城》等。《望金陵》也是一首以金陵为主题的怀古七律。金陵曾是六朝古都,遗留下无数名胜风物,前人题咏数不胜数。诗人登上赏心亭,眺望金陵,通过古寺的钟声、城边的涛声等金陵的典型景物,回顾金陵六朝的历史,感慨万千,因此作下了此诗。
1.雨霁:风雨停止。入金陵:一作“金陵去”。
2.萧寺:即佛寺。这是因为佛教在南朝时大为发展,尤其到梁武帝萧衍时更甚,仅在建康就造佛寺七百所。
据说,萧衍造寺,曾命书法家萧子云在寺门上大书一“萧”字,后寺毁而此字独存,故后世称佛寺为萧寺。
疏钟:一作“钟声”。
3.六朝,指三国时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都建都于建康(即金陵),
4.春风玉烛:形容太平景象。《尔雅·释天》: “四气和谓之玉烛。”
白话译文
行路之人雨过天晴进入金陵,远处听见佛寺传来断断续续的钟声。
五月的潮声正澎湃汹涌,六朝的文化遗物已满目凋零。
天下升平留下的只有歌韵,落日映照青山像立着的画屏。
千古的兴亡令人发笑,不如买花载洒去往赏心亭。
这首诗应为元至顺三年(1332)左右所作,萨都剌其时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居住在金陵,创作了一批关于金陵的怀古咏史诗词,如《满江红·金陵怀古》、《百字令·登石头城》等。《望金陵》也是一首以金陵为主题的怀古七律。金陵曾是六朝古都,遗留下无数名胜风物,前人题咏数不胜数。诗人登上赏心亭,眺望金陵,通过古寺的钟声、城边的涛声等金陵的典型景物,回顾金陵六朝的历史,感慨万千,因此作下了此诗。
望金陵·行人雨霁入金陵: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1611626867431729.html
萨都剌: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2051.html
注释1.雨霁:风雨停止。入金陵:一作“金陵去”。
2.萧寺:即佛寺。这是因为佛教在南朝时大为发展,尤其到梁武帝萧衍时更甚,仅在建康就造佛寺七百所。
据说,萧衍造寺,曾命书法家萧子云在寺门上大书一“萧”字,后寺毁而此字独存,故后世称佛寺为萧寺。
疏钟:一作“钟声”。
3.六朝,指三国时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都建都于建康(即金陵),
4.春风玉烛:形容太平景象。《尔雅·释天》: “四气和谓之玉烛。”
白话译文
行路之人雨过天晴进入金陵,远处听见佛寺传来断断续续的钟声。
五月的潮声正澎湃汹涌,六朝的文化遗物已满目凋零。
天下升平留下的只有歌韵,落日映照青山像立着的画屏。
千古的兴亡令人发笑,不如买花载洒去往赏心亭。
作者萨都剌资料
古诗《望金陵·行人雨霁入金陵》的名句翻译赏析
- 春风玉烛留歌韵,落日青山立画屏 - - 萨都剌 - - 《望金陵·行人雨霁入金陵》
- 千古兴亡堪一笑,买花载酒赏心亭 - - 萨都剌 - - 《望金陵·行人雨霁入金陵》
- 五月潮声方汹涌,六朝文物已凋零 - - 萨都剌 - - 《望金陵·行人雨霁入金陵》
- 行人雨霁入金陵,萧寺疏钟又远听 - - 萨都剌 - - 《望金陵·行人雨霁入金陵》
《望金陵·行人雨霁入金陵》相关古诗翻译赏析
- 古诗《望金陵·行人雨霁入金陵》- - 鉴赏 - - 萨都剌
- 古诗《望金陵·行人雨霁入金陵》- - 注释译文 - - 萨都剌
- 古诗《望金陵·行人雨霁入金陵》- - 创作背景 - - 萨都剌
- 古诗《秋夜闻笛·何人吹笛秋风外》- -创作背景 - - 萨都剌
- 古诗《小阑干·去年人在凤凰池》- -赏析 - - 萨都剌
- 古诗《过嘉兴·三山云海几千里》- -创作背景 - - 萨都剌
- 古诗《过献州》- -创作背景 - - 萨都剌
- 古诗《高邮阻风》- -鉴赏 - - 萨都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