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扑面征尘去路遥赏析
词的上片,专写女方的情感和目见。开头两句,是点明地点,交代作者行踪。它写作者一行,远离京城临安,乘坐马车向东阳进发。“香篝渐觉水沉销”,是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遥远。前后两句,相辅相成,对应有致。三、四两句,说自己只是看着那隔断自己的重重叠叠的环抱青山,看着那翠碧的山色,和不知名的娇艳山花。无端而长久地凝视,更觉得花儿它分外娇艳。这里,不直写离情而离情浓郁可掬。颇有意味的是,这娇艳的山花形象,竟有几分似作者对女方的戏谑与赞辞。值得指明的是,这里虽然用的是清晰的复现笔法,但其实所写的是过去的事情,是想象中的过去的镜头。也许,“代人作”之人,就是这个痴情的女子吧。这样一来,它与“东阳道中”的题目就可以合二为一了。作者以欢悦抒情的笔调,描写碧绿的山峰,盛开的花朵,特别令人喜爱。这是作者举目所见,并非有意捕捉,即把城外初春的自然风光,逼真地描写出来。笔法自然,不假装点。
下片描写生活画面,笔调越发悠扬,画面更加生动形象。“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表现作者一行,催马加鞭,向前行进的镜头。“人历历,马萧萧”两句,由于使用两对叠字,就大大加强了词作的生动和韵味。“人历历”,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马萧萧”,写骏马嘶叫之声。“旌旗又过小红桥”一句,是描写动景。他因车马“又过小红桥”,而产生了无限感慨。再次经过这里如此触动他的思绪,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弄清“小红桥”的含意。这是作者暗中使用的一个语典,用得浑化无迹,令人直以为仅是眼前景。实际上,作者们常以“红桥”代指相好的女子所居之地,从而暗示所恋的女子本身。在人马杂沓、旌旗飘飘的热闹行旅中,惟有行人的心情是敏感独出的,他处在相思的离愁中。然而物在人去,于是只能剩下没有消化完的相思之愁让他难耐。这无法排遣的愁绪,正是赋诗的好材料,于是他骑在马背上不住地摇动马鞭吟句赋愁,竟把碧玉色的鞭梢都摇断了。
两者若相比较,上片中那女子的痴情是内倾的,而下片中的马背痴情者,他的痴情却是外化的。因为外化的那么彻底,所以既显示出他的天真,也显示出他的夸张。摇鞭的细节,活画出了行人的俊雅风流,也画出了他情不自禁的痴情相,极为富有表现力。
鹧鸪天·扑面征尘去路遥: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161725.html
辛弃疾: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3748.html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作者与陈亮的友情在历史上传为佳话。这首词寄托了作者对他们带湖相聚又分别的悲伤。开篇盛赞陈亮出淤泥而不染,随即以冬景写南宋山河的破碎。几点残梅,透露希望,令人感动。作者追赶友人却失望而归,暗示了他仕途不顺。那“铸刀之错”是他们的友情深厚,更是南宋统治者不思北征而铸成的国家大错。结尾以悲痛之语收住。完善了全词沉郁顿挫的特色。
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远道来访,和辛弃疾同游鹅湖,虽然为期只有十天,这在辛弃疾一生中,是一次很有意义的会见。陈亮东归之后,辛弃疾写了这首《贺新郎》,两人往返唱和,各自写了三首。他们两人在词中所写的,离不开抗金这个中心思想。
作者辛弃疾资料
辛弃疾的诗词全集_辛弃疾的诗集大全,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 查看详情>>
辛弃疾古诗词作品: 《玉楼春·何人半夜推山去》 《见古乐府》 《沁园春·我试评君》 《南乡子·隔户语春莺》 《武陵春·走去走来三百里》 《婆罗门引·不堪鶗鴂》 《霜天晓角·吴头楚尾》 《西江月·万事云烟忽过》 《柳梢青·莫炼丹难》 《定风波·莫望中州叹黍离》
古诗《鹧鸪天·扑面征尘去路遥》的名句翻译赏析
-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 - 辛弃疾 - - 《鹧鸪天·扑面征尘去路遥》
-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 - 辛弃疾 - - 《鹧鸪天·扑面征尘去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