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感皇恩》词,向来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这首词纯是抒写作者读《庄子》的感想,并无追悼朱熹之意。还有人认为此词前片是作者读《庄子》之所感,后片是悼念朱熹。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汉语大词典》编委吴战垒先生认为此词实是作者对《庄子》有新的领悟,由此而赞朱熹文章的不朽,以表对故人的思念。
按照吴战垒的说法,词的上片“案上数编书”五句,是说自己熟读老庄之书,口头上也会说“忘言始知道”那一套玄理,而实际上未能做到“忘言”。“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作者是一位词人,平时不废吟咏,这看似与“忘言知道”产生明显的矛盾。这几句表面上似乎自嘲,实际上是对老庄哲学的否定,说明作者读老庄之书乃意有所寄,而并非真的信仰老庄那一套。另一方面,就老庄本身来说,他们一面提倡“忘言知道”,一面却又著书立说,可见他们自己也不能做到“忘言”。从这两层意思不难体会到作者这里实际是在批评老庄的“忘言知道”是虚伪的。话说得非常深曲。“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两句,表面是说天气,实际上是暗示作者对老庄哲学有了真正的体会,不受其惑,仿佛雨过天晴,豁然开朗一样。这两句以景喻情,不着痕迹。下片“一壑一丘”三句,写自己放浪山林的隐退生涯,显得语淡情深,似旷达而实哀伤;尤其是“白发多时故人少”一句,感情真挚,语意深邃。“白发多”,是感叹岁月蹉跎,有壮志消磨的隐痛;“故人少”,则见故旧凋零,健在者已经寥寥无几了。这一“多”一“少”,充分表达了作者嗟己悼人的情怀。这样,词的语气也就自然地过渡到对朱熹这位故人的悼念。“子云何在”四句,是以继承儒家道统的扬雄相比,称道朱熹的文章著述将传之后世。由此可见,这首词上下片貌离神合,命意深曲而仍有踪迹可寻。从表面上看,正面悼念的话没有几句,其实,通篇都渗透着追悼之意。不论正说、反说、曲说、直说,其主旨都归结到“立言不朽”。所以说,辛弃疾这首短小的悼人词,既富有哲理意味,又显得情致深长,在艺术手法上是相当成功的。
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162720.html
辛弃疾: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3748.html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景,下片述怀。写景部分以意向的锻炼取胜,述怀部分则以典故的化用见长。该词既有壮志难酬,闲居无聊的苦闷,也有寄情山水的放达,还有对自己大病初愈、精力衰减的惆怅与无奈。
1181年冬天(宋淳熙八年),辛弃疾42岁,由于王蔺等人的弹劾而被罢官,归居上饶。此词是辛弃疾罢官闲居上饶期间(四十三岁至五十三岁的作品)。作者游罢鹅湖归来曾患过一场疾病,病后登楼观赏江村晚景,忽惊流光暗逝而筋力潜衰,转念平生,万感横集,因歌此阕以抒悲愤。
作者辛弃疾资料
辛弃疾的诗词全集_辛弃疾的诗集大全,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 查看详情>>
辛弃疾古诗词作品: 《卜算子·漫兴》 《贺新郎·老大犹堪说》 《水调歌头·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 《昭君怨·人面不如花面》 《沁园春·我见君来》 《玉楼春·瘦筇倦作登高去》 《定风波·莫望中州叹黍离》 《清平乐·绕床饥鼠》 《一翦梅·尘洒衣裾客路长》 《好事近·日日过西湖》
古诗《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的名句翻译赏析
- 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 - 辛弃疾 - - 《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 - - 辛弃疾 - - 《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 万言千句,自不能忘堪笑。朝来梅雨霁,青青好 - - 辛弃疾 - - 《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 - - 辛弃疾 - - 《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相关古诗翻译赏析
- 古诗《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 赏析 - - 辛弃疾
- 古诗《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 创作背景 - - 辛弃疾
- 古诗《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 注释译文 - - 辛弃疾
- 古诗《满江红·题冷泉亭》- -赏析 - - 辛弃疾
- 古诗《兰陵王·恨之极》- -赏析 - - 辛弃疾
- 古诗《水龙吟·题雨岩》- -作品注释 - - 辛弃疾
- 古诗《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 -鉴赏 - - 辛弃疾
- 古诗《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注释译文 - -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