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漫兴作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出自:浣溪沙·漫兴作 更新时间:2018-01-08

这是一首即兴之作。漫兴,即乘兴作诗,或者说兴之所至,率然成诗,都是写一时的个人感受的。

词的上片写春日游山所见所感。第一句写未至而返。春日骑马游山,可见作者原来游兴甚浓。“未到山前”而回,说明已无兴致。为什么呢?一是“风吹雨打已无梅”,他花未开而梅花已落,已无花可赏,当然就没有兴致。二是无人共饮,生活落寞。在这里,作者使用“消遣”二字,把饮酒与娱乐联系了起来。既然不能“共谁消遣两三杯”,骑马而回便是必然的了。这是作者“未到山前骑马回”的客观原因。那么有无内在原因呢?有的。作者在下片接下去说:“一似旧时春意思”,即是说这次春日骑马游山,和旧时的春游在意味方面并没什么区别,都是亲朋相聚,饮酒赏梅,消遣消遣,不同的是人变老了,而且落了个“百无是处”,原来就没有多少好心情,加之无梅可赏,无友可会,当然就不去了。这又说明了“未到山前骑马回”的内在依据。《世说新语·任诞篇》说:“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既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此词所写,大体上与之相似。

据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说:“薛监(逢)晚年厄于宦途,尝策羸赴朝,值新进士榜下,缀行而出。时进士团所由辈数十人,见逢行李萧条,前导曰:‘回避新郎君!’逢冁然,即遣一介语之曰:‘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也曾头上戴花来”似套用薛逢语意,言其少年时游春,兴致不浅,也曾把花戴在头上。事实上,和《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所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一脉相承,运用今昔对比,写南渡后老年落寞的处境,以轻松的语调,写难言的悲愤。寓意是极其深刻的。

浣溪沙·漫兴作: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162782.html

辛弃疾: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3748.html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是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创作于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正月初一(立春)的宴席上。词中将人们庆立春的热闹与诗人的忧伤形成对比,借春天花期未定准的自然现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国事与人生未来的忧虑。全词通篇比兴深婉,含而不露,将政治上的感受和个人遭遇的愁苦表达得十分深沉感人。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年)。当年正月初一恰逢立春之日,辛家的少男少女们欢乐异常,喜度春节。自然界的节候推移,触发了力主抗金的辛弃疾满腔的忧国之情。这一年辛弃疾已四十九岁,算起来他渡江归宋已经二十七个年头了,离被劾离官闲居也已五年余。南归二十七年来,辛弃疾无时不盼望恢复大业成功,可是无情的现实却使他一次又次地失望了。此时辛弃疾虽罢职闲退,却须臾不忘国事,为收复失地、祖国统一大业忧心如焚,因而他在春节的宴席上挥毫写下这首小词。

作者辛弃疾资料

辛弃疾

辛弃疾的诗词全集_辛弃疾的诗集大全,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 查看详情>>

辛弃疾古诗词作品: 《好事近·云气上林梢》 《露天晓角·吴头楚尾》 《临江仙·冷雁寒云渠有恨》 《浣溪沙·歌串如珠个个匀》 《千秋岁·为金陵史致道留守寿》 《鹧鸪天·绿鬓都无白发侵》 《东坡引·君如梁上燕》 《题鹤鸣亭·林下萧然一秃翁》 《和赵国兴知录赠琴》 《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