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漫兴作作品释义
这一首虽然写的也是个人感遇,但笔笔写来,只是作者一人而已,他的情怀,他的感叹,他的遗憾。
骑着马观赏山色,未及而回的是他——“未到山前骑马回”。讲述原因的也是他,为什么未及山色转马回呢?因为——“风吹雨打已无梅”,梅花都没了,还去看哪个?别个不知,在辛弃疾,是只肯与梅为朋、以梅为友的。产生感慨的还是他——“共谁消遣两三杯?”纵有美酒,也无心情。
换头。还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一似旧时春意思”——春天还是那个春天,然而,人却老了,青春不再。“百无是处老形骸”——形骸却不再是那个形骸。“也曾头上戴花来”——这一句写得沧桑、老迈,心痛不已,遥想当年俊朗形象,已是黄粱一梦!
浣溪沙·漫兴作: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162782.html
辛弃疾: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3748.html
这是一首即兴之作。漫兴,即乘兴作诗,或者说兴之所至,率然成诗,都是写一时的个人感受的。
词的上片写春日游山所见所感。第一句写未至而返。春日骑马游山,可见作者原来游兴甚浓。“未到山前”而回,说明已无兴致。为什么呢?一是“风吹雨打已无梅”,他花未开而梅花已落,已无花可赏,当然就没有兴致。二是无人共饮,生活落寞。在这里,作者使用“消遣”二字,把饮酒与娱乐联系了起来。既然不能“共谁消遣两三杯”,骑马而回便是必然的了。这是作者“未到山前骑马回”的客观原因。那么有无内在原因呢?有的。作者在下片接下去说:“一似旧时春意思”,即是说这次春日骑马游山,和旧时的春游在意味方面并没什么区别,都是亲朋相聚,饮酒赏梅,消遣消遣,不同的是人变老了,而且落了个“百无是处”,原来就没有多少好心情,加之无梅可赏,无友可会,当然就不去了。这又说明了“未到山前骑马回”的内在依据。《世说新语·任诞篇》说:“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既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此词所写,大体上与之相似。
据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说:“薛监(逢)晚年厄于宦途,尝策羸赴朝,值新进士榜下,缀行而出。时进士团所由辈数十人,见逢行李萧条,前导曰:‘回避新郎君!’逢冁然,即遣一介语之曰:‘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也曾头上戴花来”似套用薛逢语意,言其少年时游春,兴致不浅,也曾把花戴在头上。事实上,和《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所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一脉相承,运用今昔对比,写南渡后老年落寞的处境,以轻松的语调,写难言的悲愤。寓意是极其深刻的。
作者辛弃疾资料
辛弃疾的诗词全集_辛弃疾的诗集大全,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 查看详情>>
辛弃疾古诗词作品: 《婆罗门引·不堪鶗鴂》 《哨遍·一壑自专》 《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满江红·暮春》 《南乡子·日日老莱衣》 《菩萨蛮·与君欲赴西楼约》 《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点绛唇·隐隐轻雷》 《东坡引·君如梁上燕》
古诗《浣溪沙·漫兴作》的名句翻译赏析
- 一似旧时春意思,百无是处老形骸。也曾头上带花来 - - 辛弃疾 - - 《浣溪沙·漫兴作》
- 未到山前骑马回。风吹雨打已无梅。共谁消遣两三杯 - - 辛弃疾 - - 《浣溪沙·漫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