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出自: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更新时间:2018-01-08

此词写了辛弃疾当时的一种感受,词借春天花期没定准的自然现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国事与人生的忧虑。这也是辛词善于以比兴之体寄托政治感慨的一个特点。

这首词的上片,通过节日里众人热闹而自己索然无味的对比描写,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首三句“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说的是当时民间春节风俗。旧俗,正月初一日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宋代士大夫家亦多于立春之日剪彩为小旛,谓之春旛,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或剪为春蝶、春钱、春胜等以为戏。这里通过描写节日里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年轻人们的欢乐,来反衬自己“忧愁风雨”的老年怀抱。四、五两句:“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笔锋一转,说明自己并非不喜欢春天,不热爱生活,而是痛感无忧无虑的生活对于自己早已成为“往日”的遥远回忆。并且,其不爱春天热闹的原因还有更深的意义:在过去的岁月里,作者岁岁苦盼春来花开,可年复一年,春天虽来了,“花”的开落却无凭准,这就使人常把新春怨恨,再没有春天一来就高兴的旧态了。显然这里一个“恨”字,已不是简单地恨自然界的春天了。

词的下片,承上片之末“恨”字而来,专写作者对“花期”的担忧和不信任。字里行间,充满了怨恨之情。这种恨,是爱极盼极所生之恨。综合起来,“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这五句是表达如下一个连贯的思想过程:作者急切盼望春来,盼望“花”开,还在隆冬就探询“花期”;但花期总是短暂的,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这一年是元日立春,花期似乎可定,可以不像往年那样“为花长把新春恨”了,可是开春之后风风雨雨尚难预料,谁知这一年的花开能否如人意?作者在这里写的虽是自然界的变化,实际上是在曲折地表达了对理想中的事物又盼望、又怀疑、又担忧,最终还是热切盼望的矛盾复杂心情。作者之所以会有如此缠绵反复、坚凝执着的心理呢?就是因为他心中有抗金复国这一项大事业!所谓“花期”,即是作者时时盼望的南宋朝廷改变偏安政策,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

在正月初一这样的节日,人们忙着庆贺这个双喜的日子。尤其是年轻人,更是天真烂漫,兴高采烈,欢呼新春的到来。但是,这样的节日场景,对于长期削职闲居,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来说,无疑是别有一番滋味,眼看着这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却怎么也乐不起来。

就在他写此词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死了,这对于恢复大业也许是一个转机。如果宋孝宗此后善作决断,改变偏安路线,则抗金的“春天”必将到来。可是锐气已衰的孝宗此时已无心于事业,赵构刚死,他就下令皇太子赵惇“参决国事”,准备效法宋高宗传位于太子,自己当太上皇享清福了。由此看来,“花期”仍无定准,“风雨”也难预料。上饶离临安不远,作者想必已听到这一消息。而他在词中所感叹的“花期”无定、“风雨”难料,也是由此而发。通篇此词,作者比兴结合,含而不露,十分自然地表达了他政治上的感受和个人遭遇的愁苦复杂的心情。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162783.html

辛弃疾: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3748.html

《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是为两件事而发:一是频繁的调任;二是朝廷内部的门户之争。上片就饯别宴切入,点出离别,随即一转,贵人黄土,人生如梦,大可一笑出门,坦然处之;下片借古讽今,抨击世俗,自明节操,发牢骚不平语:既难挽狂澜,不如归隐林泉。全词貌似旷达,实则语含讥讽,表现的是宦迹不定、人事掣肘、壮志难酬之意。

《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春,辛弃疾三十九岁,时在江西隆兴安抚使任上。此词是辛弃疾在僚友们为词人饯别的宴席上,即席次韵写成的。据词序,作者淳熙四年(1177年)冬由江陵知府改调隆兴(今江西南昌市)知府兼江西安抚使。仅三月,又诏命入京。

作者辛弃疾资料

辛弃疾

辛弃疾的诗词全集_辛弃疾的诗集大全,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 查看详情>>

辛弃疾古诗词作品: 《临江仙·醉帽吟鞭花不住》 《浣溪沙·赋清虚》 《南乡子·敧枕橹声边》 《感皇恩·露染武夷秋》 《水龙吟·只愁风雨重阳》 《鹧鸪天·翠盖牙签几百株》 《游武夷·自有山来几许年》 《信笔再和·此心一似篆烟灰》 《游武夷·一水奔流叠嶂开》 《杏花天·病来自是於春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