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中庭淡月照三更赏析
凡是写秋夜的诗,都是在月,在露,在星空上作文章,创造一个幽清寂静的世界。如唐顾非熊《月夜登王屋仙台》:“月临峰顶坛,气爽觉天宽。身去银河静,衣沾玉露寒。”就是如此。陈与义这首《秋夜》诗的前两句,也是把几般景色组合在一起,在内容上没有创新,在造句上很见工巧。如“白露洗空”著一“洗”字,把秋夜天空的爽朗形象地描绘出来,道前人所未道。同时,露在半夜后始降,降露的天必定是晴天,又与“三更”、“河汉明”的背景相吻合,足见诗人观察得很细致。
秋天是肃杀的季节,宋玉的《九辩》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后,列举了种种秋天带给人的悲伤。从此,悲秋成为文人诗文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而萧瑟秋声,就成为悲秋的媒介。陈与义这首诗,前两句虽然纯粹是写景,但首句说“中庭淡月照三更”,表明了他半夜三更还在庭院中徘徊不睡,预伏下诗人是因秋而有感,难以入寐,三、四句就理应写情,表示悲秋情怀。然而诗人又偏作拗折,不但不写悲秋,反说请凌厉的秋风不要把树叶都吹尽,使得耳中缺少了沙沙的秋声。这样写,表面上是说自己不会发愁,有意寻觅秋声,唯恐缺少了引起愁思的秋声,是豁达语,实际上是作者在故作旷放,藉以抒发牢愁。
中国古代诗歌,常常通过故意违反常情的豁达语来达到更深层次抒情的目的,如这首诗,明明是悲秋,阵阵凄凉秋声扰得他不能入睡,却正话反说,把不堪写成有趣,更突出了愁的深度。这样写法,常见不鲜,如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云:“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也是有意斡旋,寄托秋思。被称为薄命诗人的清人黄仲则,尤多此类语。如古诗有“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句,黄仲则偏说“愁多思买白杨栽”,又如重阳风雨,添人愁思,他偏说:“有花有酒翻寂寞,无风无雨倍凄凉”,都翻进一层,令人感慨。
秋夜·中庭淡月照三更: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180534.html
陈与义: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3886.html
《巴丘书事》是南宋诗人陈与义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首联以《三国志》起首,奠定咏史的基调;颔联描写眼前之景,写得气象开阔;颈联感慨自己政治上坎坷漂泊的际遇;尾联反用孙权使鲁肃屯巴丘事,表达内心的情感。全诗沉郁蕴藉,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金兵侵扰徐州、泗州、扬州等地,宋高宗赵构弃扬州,奔镇江、秀州,最后抵杭州。诗人从邓州避难来到巴丘。面对江山形胜,诗人慨叹南宋当政者疏忽了战略要地的战备,造成战局一再被动,于是写下这首诗。
作者陈与义资料
陈与义的诗词全集_陈与义的诗集大全,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 查看详情>>
陈与义古诗词作品: 《梅花·一枝斜映佛前灯》 《留别葛汝州》 《寄季申·雨歇城南泥未乾》 《闻葛工部写华严经成随喜赋诗》 《与伯顺饭于文纬大光出宋汉杰画秋山》 《再赋·兴公赋天台》 《蜡梅四绝句·奕奕金仙面》 《同叔易于观我斋分韵得自字》 《九月八日登高作重九奇父赋三十韵与义拾余意》 《林水间·竹际笙簧起》
古诗《秋夜·中庭淡月照三更》的名句翻译赏析
- 莫遣西风吹叶尽,却愁无处著秋声 - - 陈与义 - - 《秋夜·中庭淡月照三更》
-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 - - 陈与义 - - 《秋夜·中庭淡月照三更》
《秋夜·中庭淡月照三更》相关古诗翻译赏析
- 古诗《秋夜·中庭淡月照三更》- - 赏析 - - 陈与义
- 古诗《秋夜·中庭淡月照三更》- - 注释译文 - - 陈与义
- 古诗《秋夜·中庭淡月照三更》- - 创作背景 - - 陈与义
- 古诗《观雨·山客龙钟不解耕》- -创作背景 - - 陈与义
- 古诗《试院书怀》- -注释译文 - - 陈与义
- 古诗《对酒·新诗满眼不能裁》- -鉴赏 - - 陈与义
- 古诗《感事·丧乱那堪说》- -注释译文 - - 陈与义
- 古诗《襄邑道中》- -赏析 - - 陈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