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赏析
这首词,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在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在今山东庆云)。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下片点明题意:“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清愁”,指所触起的新愁。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至于愁些什么,词人并未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诗人块然独处,竟无人可为解愁。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却,这里作“岂”解,“却应”即“岂应”。词人目睹凌高欠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但李之仪这里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谓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可谓一语中的,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这首词就是明证。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204874.html
李之仪: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3978.html
《次韵东坡还自岭南》这首诗是李之仪于元丰年间因苏轼受党争之害而发配岭南归来时所写的。这首七律将作者听闻苏轼从岭南归还时悲喜交集的心情和重瞻苏轼风神的渴望融化在浪漫的想象和苦涩的感叹中,深情地赞美了苏轼身处逆境而能保持达观的开朗胸怀。
作者李之仪资料
李之仪的诗词全集_李之仪的诗集大全,李之仪(104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 查看详情>>
李之仪古诗词作品: 《浣溪沙·玉室金堂不动尘》 《小诗·东囤扫场方暂歇》 《东坡梅花·软火明窗酒一尊》 《和答友人·比日逢春社》 《久雨次韵君俞》 《次韵东坡所和滕希靖雪浪石诗古律》 《饷茶不容少待二绝》 《杂咏四绝·人间所乐宁过此》 《宿观音寺·乌啼鹊噪趁初晴》 《瑞竹即事三绝》
古诗《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的名句翻译赏析
-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 - 李之仪 - -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 偶向凌歌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 - 李之仪 - -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