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注释译文
注释
⑴撼庭秋:词牌名,双调四十八字,上片五句三仄韵,下片六句两仄韵。
⑵碧纱:绿纱编制的蚊帐。
⑶无寐:失眠。
⑷目断:望尽,望而不见。
⑸天遥云黯:天空遥远,云彩暗淡。
⑹憔悴:瘦弱萎靡的样子。
⑺兰堂:华美芳洁的厅堂。
⑻心长焰短:烛芯虽长,烛焰却短。隐喻心有余而力不足。
⑼向人垂泪:对人垂泪(蜡泪)。
白话译文
别后相隔千里,音信不通,心中的深情也无法寄出,令人怅恨。碧纱窗里看惯了春花秋月,听厌了梧桐夜雨点点滴滴敲打着相思之人的心,多少次彻夜无眠。
她日登上高楼眺望,天地寥阔,阴云密布,全无离人的半点踪影,让人更加忧伤憔悴。那厅堂里燃着的红烛,空自心长焰短,替人流着一滴滴相思的苦泪。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207917.html
晏殊: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3990.html
这首《撼庭秋》,调名奇特,是晏殊首创。始见于晏殊《珠玉词》,但其中仅有此一首,故《词律》卷五、《词谱》卷七俱列此首为标准之作。后来黄庭坚、王诜有《撼庭竹》,可能就是受此启发而新创的词牌。虽说词牌用了一个很有力的“撼”字,这首词却“怨而不怒”,是深心的悲哀,而不是感天动地的怨愤。
此词写与情人别后的千里相隔,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上片写秋天的深夜,月映纱厨,雨打梧桐,使人想起远在千里外的丈夫,音信全无,因而怅极愁生,几回无寐。“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即点明题旨。既言“音信千里”,可见相距虽遥,尚非杳无音信。但又说“此情难寄”,诗人没有明讲这样说原因,言下之意大约是情长笺短,绵绵无尽的相思不是尺幅彩笺所能容纳得下的。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下片写愁人登楼远望,唯见遥远的天边阴云暗淡,甚至连聊慰离愁的归鸿也没有,因此更为惆怅。“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在结构上很有特色,点面结合,简洁概括。以自然界辽阔凄黯的景象渲染烘托的孤寂怅惘情,移情于物,亦物亦人,更为婉曲,感人至深,是大晏词的佳作。
作者晏殊资料
晏殊的诗词全集_晏殊的诗集大全,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病逝于京中,..... 查看详情>>
晏殊古诗词作品: 《玉楼春·春恨》 《憩于西轩·咽云箫鼓传声沸》 《玉楼春·燕鸿过后莺归去》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柳·河柳擅佳名》 《闰九月九日》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临江仙·资善堂中三十载》 《巢父井·禀生值尧年》 《蝶恋花·一霎秋风惊画扇》
古诗《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的名句翻译赏析
-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 - 晏殊 - -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 别来音信千里。怅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 - 晏殊 - -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相关古诗翻译赏析
- 古诗《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 注释译文 - - 晏殊
- 古诗《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 创作背景 - - 晏殊
- 古诗《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 赏析 - - 晏殊
- 古诗《踏莎行·祖席离歌》- -注释译文 - - 晏殊
- 古诗《示张寺丞王校勘》- -注释译文 - - 晏殊
- 古诗《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赏析 - - 晏殊
- 古诗《浣溪沙·红蓼花香夹岸稠》- -创作背景 - - 晏殊
- 古诗《踏莎行·祖席离歌》- -赏析 - - 晏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