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注释译文
注释
1。声声慢:词牌名。又名《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等,双调九十七字,上片十句四平韵,四十九字;下片九句四平韵,四十八字。又有仄韵体。
2。四明:指现浙江四明山附近的鄞县。
3。海国:四明处东海之畔,故云。
4。东瀛(yíng):东海。
5。嗟(jiē):叹词,表示忧感。
6。西泠(líng):西泠桥,西湖胜景之一。
7。断浦(pǔ):荒凉的水岸。
8。舲(líng):小船。
9。折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
10。旧隐:指那些原先隐迹山林,而后又不甘寂寞为元所聘飞黄腾达的人物。
11。层云:喻指入仕元朝的人青云直上。
12。晋菊:晋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后因以“晋菊”为咏陶渊明的典实。
白话译文
鄞县山风古道,处东海之畔,我与友人相逢在此处。其景本是韵味十足,却奈何羁旅四明实属迫于生计的无奈之举,这赏玩之情便如同深秋的阳光一般,淡薄而又萧索。莫要感叹两鬓斑白,韶华已逝,能重渡西泠桥,回归故乡,毕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远处,潮水拍打着堤岸,趁此时挂帆远行归杭吧。
莫要学古人折柳相赠,这深秋时节,杨柳落叶纷飞,与“我”一样身世飘零,不堪再折。那些因不堪隐居之寂寞而积极出山的人们恐怕早已飞黄腾达,不知他们如今住在青云上的第几层。如今,恐怕只有西子湖畔疏篱下的残菊,还依然认得“我”这个从来未曾改志易节的“陶渊明”。归杭之后,面对故国沦丧,家破人亡的旧址,更多的是愁绪吧,这反而使“我”更加留恋此处的朋友。
“山风古道,海国轻车,相逢只在东瀛。淡泊秋光,恰似此日游情。”词人开篇即回忆四明之游的具体情景。鄞县依山靠海,山风古道本是韵味十足,却奈何词人羁旅四明实属迫于生计的无奈之举,并非真正的游山玩水,所以赏玩之情便如头顶这深秋的阳光一般淡薄而萧索。从“淡泊秋光”似的游情中,流露出词人凄凉漂泊的无奈。
接下来两句,写重渡西泠之际词人心情复杂难言。对于长期漂泊异地的游子来说,回归故乡毕竟是件高兴的事。然而,归乡的喜悦之中却又隐含着韶华已逝、华发丛生的悲凉。悲喜交加,自是百感横生。“休嗟”二字笔力顿挫,将张炎欲言又止的神情写尽。“又溯远,趁回潮拍岸,断浦扬黔。”远处,潮水拍打着堤岸,词人准备挂帆远行。
“莫向长亭折柳,正纷纷落叶,同是飘零。”古人送别之时常折柳相赠,然而词人却劝朋友们不要去攀折柳枝,因为他觉得:深秋时节,杨柳落叶纷飞,与“我”一样身世飘零,不堪再折。此处词人推己及柳,又由柳返回到自己身上,将二者同病相怜的情态清晰地刻画出来。
词人运笔曲折,借柳表达完对飘零身世的感慨之后,开始写那些旧时归隐山林,之后又为元朝政府所用的遗民。“旧隐新招,知住第几层云。”那些因不堪隐居之寂寞而积极出山的人们恐怕早已飞黄腾达,不知他们如今住在青云上的第几层。此处隐含着对这些无节“旧隐”的斥责和讽刺,词人认为这些人根本算不上真正的隐士。
“疏篱”两句,词人自比陶渊明,开始抒发志向:如今,恐怕只有西子湖畔疏篱下的残菊,还依然认得“我”这个从来未曾改志易节的“陶渊明”。用“晋”字来形容疏篱下的残菊非常合适。东晋灭亡后,陶渊明不忘故国,不仕刘宋王朝,誓不出山。所以词人在此仅用一个“晋”字即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甘为遗民也不去侍奉新朝。“国破山河在”,虽大宋王朝已一去不返,但是疏篱尚存,晋菊尚存,张炎自然不会改变自己的志节。
结尾两句,词人遥想归去之后的情景。“待去也,最愁人、犹恋故人。”归杭之后,面对故国沦丧,家破人亡的旧址,心中哪会有什么喜悦,更多的是愁绪吧。思及此,词人更加留恋此处的朋友。结尾处词人用反说的手法加入家国之痛,使整首词显得更加厚重。
入元以后,张炎以“遗民”自居,不仕新朝,他常常自比东晋高士陶渊明。词人以凄怆、哀婉的笔调,将一腔家国之思融入离情别绪中,使此词较之同题材的作品有了更深远的旨意。
1。声声慢:词牌名。又名《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等,双调九十七字,上片十句四平韵,四十九字;下片九句四平韵,四十八字。又有仄韵体。
2。四明:指现浙江四明山附近的鄞县。
3。海国:四明处东海之畔,故云。
4。东瀛(yíng):东海。
5。嗟(jiē):叹词,表示忧感。
6。西泠(líng):西泠桥,西湖胜景之一。
7。断浦(pǔ):荒凉的水岸。
8。舲(líng):小船。
9。折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
10。旧隐:指那些原先隐迹山林,而后又不甘寂寞为元所聘飞黄腾达的人物。
11。层云:喻指入仕元朝的人青云直上。
12。晋菊:晋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后因以“晋菊”为咏陶渊明的典实。
白话译文
鄞县山风古道,处东海之畔,我与友人相逢在此处。其景本是韵味十足,却奈何羁旅四明实属迫于生计的无奈之举,这赏玩之情便如同深秋的阳光一般,淡薄而又萧索。莫要感叹两鬓斑白,韶华已逝,能重渡西泠桥,回归故乡,毕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远处,潮水拍打着堤岸,趁此时挂帆远行归杭吧。
莫要学古人折柳相赠,这深秋时节,杨柳落叶纷飞,与“我”一样身世飘零,不堪再折。那些因不堪隐居之寂寞而积极出山的人们恐怕早已飞黄腾达,不知他们如今住在青云上的第几层。如今,恐怕只有西子湖畔疏篱下的残菊,还依然认得“我”这个从来未曾改志易节的“陶渊明”。归杭之后,面对故国沦丧,家破人亡的旧址,更多的是愁绪吧,这反而使“我”更加留恋此处的朋友。
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223269.html
张炎: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4068.html
张炎《词源》说:“矧情至于离,则哀怨必至;苟能调感怆于融会中,斯为得矣。”又说:“离情······全在情景交炼,得言外意。”这一理论在此词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山风古道,海国轻车,相逢只在东瀛。淡泊秋光,恰似此日游情。”词人开篇即回忆四明之游的具体情景。鄞县依山靠海,山风古道本是韵味十足,却奈何词人羁旅四明实属迫于生计的无奈之举,并非真正的游山玩水,所以赏玩之情便如头顶这深秋的阳光一般淡薄而萧索。从“淡泊秋光”似的游情中,流露出词人凄凉漂泊的无奈。
接下来两句,写重渡西泠之际词人心情复杂难言。对于长期漂泊异地的游子来说,回归故乡毕竟是件高兴的事。然而,归乡的喜悦之中却又隐含着韶华已逝、华发丛生的悲凉。悲喜交加,自是百感横生。“休嗟”二字笔力顿挫,将张炎欲言又止的神情写尽。“又溯远,趁回潮拍岸,断浦扬黔。”远处,潮水拍打着堤岸,词人准备挂帆远行。
“莫向长亭折柳,正纷纷落叶,同是飘零。”古人送别之时常折柳相赠,然而词人却劝朋友们不要去攀折柳枝,因为他觉得:深秋时节,杨柳落叶纷飞,与“我”一样身世飘零,不堪再折。此处词人推己及柳,又由柳返回到自己身上,将二者同病相怜的情态清晰地刻画出来。
词人运笔曲折,借柳表达完对飘零身世的感慨之后,开始写那些旧时归隐山林,之后又为元朝政府所用的遗民。“旧隐新招,知住第几层云。”那些因不堪隐居之寂寞而积极出山的人们恐怕早已飞黄腾达,不知他们如今住在青云上的第几层。此处隐含着对这些无节“旧隐”的斥责和讽刺,词人认为这些人根本算不上真正的隐士。
“疏篱”两句,词人自比陶渊明,开始抒发志向:如今,恐怕只有西子湖畔疏篱下的残菊,还依然认得“我”这个从来未曾改志易节的“陶渊明”。用“晋”字来形容疏篱下的残菊非常合适。东晋灭亡后,陶渊明不忘故国,不仕刘宋王朝,誓不出山。所以词人在此仅用一个“晋”字即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甘为遗民也不去侍奉新朝。“国破山河在”,虽大宋王朝已一去不返,但是疏篱尚存,晋菊尚存,张炎自然不会改变自己的志节。
结尾两句,词人遥想归去之后的情景。“待去也,最愁人、犹恋故人。”归杭之后,面对故国沦丧,家破人亡的旧址,心中哪会有什么喜悦,更多的是愁绪吧。思及此,词人更加留恋此处的朋友。结尾处词人用反说的手法加入家国之痛,使整首词显得更加厚重。
入元以后,张炎以“遗民”自居,不仕新朝,他常常自比东晋高士陶渊明。词人以凄怆、哀婉的笔调,将一腔家国之思融入离情别绪中,使此词较之同题材的作品有了更深远的旨意。
作者张炎资料
张炎的诗词全集_张炎的诗集大全,张炎(1248-约1320),南宋最后一位著名词人,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临安人,祖籍秦州成纪。贵族后裔。祖父张濡,父张枢,皆能词善音律。前半生富贵无忧。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南宋亡,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被抄没。此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长期寓..... 查看详情>>
张炎古诗词作品: 《念奴娇·瘦筇访隐》 《摸鱼儿·高爱山隐居》 《齐天乐·郎吟未了西湖酒》 《国香·莺柳烟堤》 《渡江云·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 《霜叶飞·故园空杳》 《长相思·去来心》 《声声慢·声短棹》 《新雁过妆楼·楚竹闲挑》 《新雁过妆楼·带雨春潮》
古诗《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的名句翻译赏析
- 疏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待去也,最愁人,犹恋故人 - - 张炎 - - 《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
- 休嗟鬓丝断雪,喜闲身、重渡西泠。又溯远,趁回潮拍岸,断浦扬舲 - - 张炎 - - 《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
- 莫向长亭折柳,正纷纷落叶,同是飘零。旧隐新招。知住第几层云 - - 张炎 - - 《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
- 山风古道,海国轻车,相逢只在东瀛。淡薄秋光,恰似此日游情 - - 张炎 - - 《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