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代诗人 > 谭元春的诗 > >简析的意思

再游乌龙潭记简析

朝代:明代 作者:谭元春 出自: 更新时间:2018-08-06
这篇文章以一段议论发端,这段议论紧扣“游潭”和“七夕”而发,可称为全文的引子。作者先连用六个“宜”字,引出世人对游潭和度七夕的通行规范和一般要求。再以一“然”字陡转,表示自己不肯屈从、拘泥于世俗规范的傲然态度。自“茅子越中人”到“不亦异乎”,是这篇游记的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作者以他特有的幽丽奇峭之笔,描绘出大雷雨中乌龙潭上的壮美奇观。在写法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将对外界景物的描写与对游览者的动作、心情的记叙结合起来,两者穿插映带,相互渗透;二是在对景物的描写上,作者善于从视觉、听觉、触觉、幻觉等多种感受的角度写出急骤变化的各种景象。

再游乌龙潭记: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704.html

谭元春: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560.html

注释
(1)漫灭:磨灭看不清。
(2)值:遇到。
(3)跽(jì)两膝跪着,上身挺直。
(4)哂(shěn):微笑。
(5)踞:倚。
(6)策杖:扶着拐杖。
(7)呿(qū):张口。
(8)承以首:顶在头上。
(9)鬅鬙(péng sēng)头发散乱的样子。
(10)舁(yú):抬。
(11)伛偻(yǔ lǚ):驼背。
(12)喙(huì):嘴。
(13)缬(xié)纹:皱纹。
(14)跣(xiǎn):光脚。
(15)轩渠:愉快、畅适的样子。
(16)锡:锡杖。僧人所用。锡飞:跨着锡杖飞行。杯渡:乘着木杯渡河。锡飞杯渡都是古代关于高僧的传说。
(17)作止语默:活动、休止、说话、沉默。
(18)警发:警示、启发。
(19)太清楼:北宋真宗藏书画处。吕真人:吕洞宾。相传为八仙之一。俨若:很像。孔:孔子。老:老子。
(20)轻扬:超脱尘世的样子。 [1]
作品译文
李龙眠画的罗汉渡江图,共有十八人。但因画上一角已损坏模糊,仅存罗汉十五个半,以及三个童子。
画中没有渡江有五人。一个正巧在画纸损坏处,只看到腰和脚。一个戴着斗笠,手拿拐杖,衣袖飘扬,好像并不想渡江。一个直立着眺望远方,自言自语。一个左脚跪着,右脚蹲着,两手交叉抱住膝盖,两只鞋子脱放脚边,回头微笑着。一个坐在岸边,用手撑住地面,把脚伸进水里,好像在探测江水的深浅。
正渡江约有九人:一个用手提起衣摆,一个左手拄着拐杖,眼睛都向下看,嘴张得大大的合不拢来。一个脱下衣服,两手托着,顶在头上。一个把拐杖拄在身前,而回头看两手托衣的人。两个童子头发散乱,共抬一人渡水。他们抬着的人,眉毛长长的,盖住面颊,长相奇特,好像秋潭中的老蛟龙。一个仰着头看长眉老人。一个相貌也老了,驼着背拄着手杖,离岸不远,神情好像在庆幸快要到达了。一个靠在童子背上,那孩童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唇抿得紧紧的,反过手来背着他,好像重得受不了。一个相貌比驼背的更老,右脚已登岸,左脚还在水中,好像爬不上去,一个已上岸的,捉住他的右手,作势要拉他上来。老人嘟着嘴,皱纹毕现。又有一个已登岸的,还赤着双脚,拿出鞋子准备穿上,却又抬头看着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很得意地笑着。
罗汉在佛教中是得道者的称呼,后代流传的高僧传,还有神僧乘法杖飞行、坐木杯渡水的记载。而这些罗汉渡江,竟然如此艰苦,真是令人奇怪。我推测作画者的用意,难道是因为佛陀的举止言语,都和一般人相同;而世上学佛的人,却只想寻求奇幻特殊、令人惊喜的事,所以画这一幅图,来告诫提醒人们吗?从前人说太清楼所藏的吕洞宾画像,相貌庄重一如孔子、老子,和其他画家画的扬扬自得的样子不同,应当就是这个用意。

作者谭元春资料

谭元春

谭元春的诗词全集_谭元春的诗集大全,谭元春(1586-1637),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字友夏,号鹄湾,别号蓑翁。明代文学家,天启间乡试第一,与同里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人,论文重视性灵,反对摹古,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所作亦流于僻奥冷涩,有《谭友夏合集》。..... 查看详情>>

谭元春古诗词作品: 《同李长蘅寻闻子将龙井山斋》 《龙井山·十里苍苍路》 《邻舟诗赠邹孟阳李缁仲》 《瓶梅·入瓶过十日

《再游乌龙潭记》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