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诞传注释译文
淳于诞,字灵远。祖籍是泰山博县人,后世居住在蜀汉,家居安固的桓陵县。父亲兴宗,是萧赜的南安太守。淳于诞十二岁那年,随父亲到扬州。父亲在路上被群盗杀害。淳于诞虽然是童幼之年,却能够悲哀奋发,立志报杀父之仇。他拿出全部资财结交侠士,十天半月之内,就复仇成功,因此州郡里的人士很惊异和叹服。萧赜的益州刺史刘悛召用他为主簿。萧衍授予他步兵校尉职务。
景明年间,他从汉中投诚到魏国。到京师之后,上表陈述伐蜀之计,世宗嘉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延昌末年,王师大举进军蜀地,任命他为骁骑将军、代理冠军将军,都督别部兵马,领向导统军。淳于诞不愿意未功就先接受荣誉和爵位,于是坚决请求不当实职,只挂将军的衔号。到大军启程辞京的那天,皇帝下诏派遣主书赵桃弓宣旨对他加以勉励和犒劳,并宣称如果攻克了成都,就任命他为益州刺史。大军驻扎在晋寿,蜀人极度震恐。碰上世宗皇帝驾崩,这次军事行动只好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还朝。后来以投诚的条例,一开始就任羽林监。萧衍派遣大将张齐进军包围益州,诏令淳于诞为统军,与刺史傅竖眼开赴益州增援。事情平定之后回朝。
正光年间,秦陇地区发生叛乱,诏令淳于诞为西南道军司、代理冠军将军、别将,率军从子午道南出斜谷向建安进发与行台魏子建共同负责此次征讨行动。这时,萧衍的益州刺史萧渊猷派将领樊文炽、萧世澄等率兵数万包围小剑戍,益州刺史邴虬命令儿子邴达领兵迎战。因转迁兵营,被文炽偷袭,统军胡小虎、崔珍宝一起被敌军俘获。子建命令淳于诞协助讨伐。淳于诞带着一批人马赶到前线,与敌军对峙一个多月,未能摧毁消灭他们。文炽的军队行进在山谷,谷东边是龙须山,他们在山上设置营栅以防敌退路。淳于诞见贼军兵力强大,难以与之硬拼,就秘密招募壮士二百余人,令他们乘夜登山袭击敌营。大火准时烧起,烟焰熊熊,遮天蔽日。贼军见归路失守,诸营之士一片惊慌和恐惧。淳于诞率众将士击鼓进军,大军勇猛向前奔杀,文炽大败,被俘被斩达万人,并生擒世澄等十一人。文炽是元帅,先行逃走,因而没有被活捉。
孝昌初年,子建作用淳于涎为华阳郡代理太守,兼领白马戍防务。孝昌二年,又任淳于诞为巴州刺史。孝昌三年,进行认为梁州的安康郡,临山带江,是军事要害之地,应分置东梁州,任命淳于诞为镇远将军、梁州刺史。永安二年四月去世,终年六十岁。追赠安西将军、益州刺史,谥号为庄。
这时,高祖将要册立冯氏为后,将召集朝臣商议这件事。高祖先对卢渊说:“你心里认为这件事怎么样?”卢渊回答说:“这件事自古以来都很慎重,依照我的想法,应该择日卜问。”高祖说:“册立先皇后的侄女,我意已决。”卢渊说:“虽然奉命如此,但是我心中确实有想法。”等到朝臣集中商议时,卢渊像以前那样坚持自己的意见。冯诞深受皇帝宠信,对卢渊非常怨恨,卢渊不把它放在心上。
等到高祖南征的时候,赵郡王元干督管关右各路的军事,下诏封卢渊持节领军,安南将军为副将,统帅士兵七万人准备从子午谷出兵,不久,由于萧赜死了,停止进军。此时泾州的羌人叛乱,攻城掠地,卢渊率六千步兵、骑兵,号称三万,缓缓地进军.不到三十天,叛贼们都逃散了,投降的有数万人,卢渊只将叛贼头目斩首,其余的都不问罪受诏命兼任侍中。当初,卢渊十四岁时.曾到长安。将要回来时,为他饯行的有五十多人,在渭水北边分别。有看相的扶风人王伯达说:“各位都不如这卢渊,虽然他的官位与实际不符,但德行声誉特别高,名望超过宰相。二十多年后,必当掌控关右地区,希望不要忘了我们。”此次关右之行,看相的已经年过八十,到军门求见,与卢渊叙说一生经历。不久,卢渊被任命为仪曹尚书。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给卢渊降职,凭借王师的身份担任守常侍、尚书,罚一年的常侍俸禄。不久被授予豫州刺史,卢渊以母亲年纪大了为由坚决推辞。
不久卢渊母亲去世,高祖派遣使者到卢宅宣旨慰问。守丧期满,兼任太尉长史。高祖南征,又兼任彭城王中军府长史。不久又兼任徐州京兆王元愉的长史,皇帝赏赐他一百匹绢,元愉年纪还小,事情不论大小,多由卢渊决断。卢渊凭借诚信接人待物,深得东南一带百姓的信赖,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叛乱投敌,卢渊察觉到此事苗头,秘密地命令各处边将,暗中防备这件事。卢渊多次上表报告朝廷,朝廷没有采纳。沈陵果然杀了副将,胁迫宿州豫州的军队叛逃。沿淮一带各边关,由于事先有准备得以保全。沈陵在边关多年,私下结交的范围很广,两州的人心,都被他煽动蛊惑。沈陵的余党,很多被逮捕押送过来,卢渊都加以抚慰赦免,只将罪行归于沈陵一人,由此人心才安定下来。
景明初年,被授予秘书监,二年死于任上,享年四十八岁,追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恢复原来的爵位固安伯,谥号为懿。
景明年间,他从汉中投诚到魏国。到京师之后,上表陈述伐蜀之计,世宗嘉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延昌末年,王师大举进军蜀地,任命他为骁骑将军、代理冠军将军,都督别部兵马,领向导统军。淳于诞不愿意未功就先接受荣誉和爵位,于是坚决请求不当实职,只挂将军的衔号。到大军启程辞京的那天,皇帝下诏派遣主书赵桃弓宣旨对他加以勉励和犒劳,并宣称如果攻克了成都,就任命他为益州刺史。大军驻扎在晋寿,蜀人极度震恐。碰上世宗皇帝驾崩,这次军事行动只好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还朝。后来以投诚的条例,一开始就任羽林监。萧衍派遣大将张齐进军包围益州,诏令淳于诞为统军,与刺史傅竖眼开赴益州增援。事情平定之后回朝。
正光年间,秦陇地区发生叛乱,诏令淳于诞为西南道军司、代理冠军将军、别将,率军从子午道南出斜谷向建安进发与行台魏子建共同负责此次征讨行动。这时,萧衍的益州刺史萧渊猷派将领樊文炽、萧世澄等率兵数万包围小剑戍,益州刺史邴虬命令儿子邴达领兵迎战。因转迁兵营,被文炽偷袭,统军胡小虎、崔珍宝一起被敌军俘获。子建命令淳于诞协助讨伐。淳于诞带着一批人马赶到前线,与敌军对峙一个多月,未能摧毁消灭他们。文炽的军队行进在山谷,谷东边是龙须山,他们在山上设置营栅以防敌退路。淳于诞见贼军兵力强大,难以与之硬拼,就秘密招募壮士二百余人,令他们乘夜登山袭击敌营。大火准时烧起,烟焰熊熊,遮天蔽日。贼军见归路失守,诸营之士一片惊慌和恐惧。淳于诞率众将士击鼓进军,大军勇猛向前奔杀,文炽大败,被俘被斩达万人,并生擒世澄等十一人。文炽是元帅,先行逃走,因而没有被活捉。
孝昌初年,子建作用淳于涎为华阳郡代理太守,兼领白马戍防务。孝昌二年,又任淳于诞为巴州刺史。孝昌三年,进行认为梁州的安康郡,临山带江,是军事要害之地,应分置东梁州,任命淳于诞为镇远将军、梁州刺史。永安二年四月去世,终年六十岁。追赠安西将军、益州刺史,谥号为庄。
淳于诞传: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1542.html
魏收: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4028.html
卢渊性情温和文雅,清心寡欲,有祖父和父亲的风范,崇尚学业,家庭和睦。他继承了侯爵爵位,官拜主客令,典属国(主管外交事务的官职)。升为秘书令、始平王(元勰)的老师。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供职黄门侍郎,叉升职兼任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这时,高祖将要册立冯氏为后,将召集朝臣商议这件事。高祖先对卢渊说:“你心里认为这件事怎么样?”卢渊回答说:“这件事自古以来都很慎重,依照我的想法,应该择日卜问。”高祖说:“册立先皇后的侄女,我意已决。”卢渊说:“虽然奉命如此,但是我心中确实有想法。”等到朝臣集中商议时,卢渊像以前那样坚持自己的意见。冯诞深受皇帝宠信,对卢渊非常怨恨,卢渊不把它放在心上。
等到高祖南征的时候,赵郡王元干督管关右各路的军事,下诏封卢渊持节领军,安南将军为副将,统帅士兵七万人准备从子午谷出兵,不久,由于萧赜死了,停止进军。此时泾州的羌人叛乱,攻城掠地,卢渊率六千步兵、骑兵,号称三万,缓缓地进军.不到三十天,叛贼们都逃散了,投降的有数万人,卢渊只将叛贼头目斩首,其余的都不问罪受诏命兼任侍中。当初,卢渊十四岁时.曾到长安。将要回来时,为他饯行的有五十多人,在渭水北边分别。有看相的扶风人王伯达说:“各位都不如这卢渊,虽然他的官位与实际不符,但德行声誉特别高,名望超过宰相。二十多年后,必当掌控关右地区,希望不要忘了我们。”此次关右之行,看相的已经年过八十,到军门求见,与卢渊叙说一生经历。不久,卢渊被任命为仪曹尚书。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给卢渊降职,凭借王师的身份担任守常侍、尚书,罚一年的常侍俸禄。不久被授予豫州刺史,卢渊以母亲年纪大了为由坚决推辞。
不久卢渊母亲去世,高祖派遣使者到卢宅宣旨慰问。守丧期满,兼任太尉长史。高祖南征,又兼任彭城王中军府长史。不久又兼任徐州京兆王元愉的长史,皇帝赏赐他一百匹绢,元愉年纪还小,事情不论大小,多由卢渊决断。卢渊凭借诚信接人待物,深得东南一带百姓的信赖,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叛乱投敌,卢渊察觉到此事苗头,秘密地命令各处边将,暗中防备这件事。卢渊多次上表报告朝廷,朝廷没有采纳。沈陵果然杀了副将,胁迫宿州豫州的军队叛逃。沿淮一带各边关,由于事先有准备得以保全。沈陵在边关多年,私下结交的范围很广,两州的人心,都被他煽动蛊惑。沈陵的余党,很多被逮捕押送过来,卢渊都加以抚慰赦免,只将罪行归于沈陵一人,由此人心才安定下来。
景明初年,被授予秘书监,二年死于任上,享年四十八岁,追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恢复原来的爵位固安伯,谥号为懿。
作者魏收资料
魏收的诗词全集_魏收的诗集大全,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郡下曲阳县人。南北朝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魏收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与温子升、邢邵并称北地三才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掌诏诰,总议监五礼事,位特进。曾参修律令。天保八年迁太子少傅。..... 查看详情>>
魏收古诗词作品:
古诗《淳于诞传》的名句翻译赏析
- 景明中,自汉中归国。既达京师,陈代蜀之计,世宗嘉纳之 - - 魏收 - - 《》
- 淳于诞,字灵远。其先太山博人,后世居于蜀汉,或家安国之桓陵县 - - 魏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