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注释译文
我本是平民百姓生活贫困,常常私下里感叹。认为天下的人,不可能都是贤明的,不可能全都是不贤明的。正直的君子活在世上,有聚合就一定有分离,有分离就一定有聚合。以前天子有意把国家治理好的时候,,范公任宰相,富公作枢密副使,您和余公、蔡公当谏官,尹公在朝廷上上下奔走,在战场上效力。在那个时候,天下的人,哪怕仅有一点才能,也纷纷地起来,聚合在一起为朝廷出力。可是我估量自己是一个愚钝鲁莽没有用处的人,不能和他们一道发奋出力,于是就退下来修养身心,希望自己在道德学问方面有所成就,可以使我再次和当是的贤人君子相见。不幸的是道德学问未修成,而范公向就被贬谪到西边,富公被贬谪到北边,您和余公、蔡公被贬到各地,而尹公也失去了权势,为小官的事务奔忙。我当时在京师,亲见这个事,神情恍惚地经常仰天叹息,认为你们已经离开了,即使道德学问有所成也没有引以为荣的地方。后来又多次自思,想到以前众多君子能够被朝廷任用,开始一定有好人推荐;现在,也一定有小人离间他们。当今世上再也没有好人也就罢了。如果不是这样,我担忧什么呢。暂且修好我的心性,使自己道德学问有所成就,等待任用的日子,又有什么妨碍呢?
我少年的时候,不学无术,到了二十五岁才知道读书,与一些有学问的人交往。年纪一样大了,又不能做到潜心学习,砥砺自己的德行,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反而看得与自己一起学习的人,都超不过我,就以为自己的学问可以了。后来,我感到文思越来越窘困,然后拿出古人的文章来读,才开始觉得他们遣词立意与自己不同。当时再回头来看看自己,思量自己有多少才能,就又觉得好像不应该停留在这样的水平上。因此烧光了以前写的几百篇文章,取出《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的文章,一动不动地端坐在那里,整天阅读这些文章,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开始的时候,深入钻研它们的实际内容,感到迷惑烦恼,浏览多了那些文章,又令人吃惊。等到时间长了,读得更加精通,而我的胸中也豁然开朗起来,似乎觉得人的言论本来就应该这样,然而,就是这样也还不敢写出我想要说的话。时间久了,胸中积累的话越来越多,不能自我控制,就试着把它们写下来。然后反复诵读古人的书便觉得文思泉涌,写起来容易多了,然而就是这样也不敢自以为是。近来所写的《洪范论》、《史论》总共七篇,您看怎么样?唉!我一个小人物,这样自我介绍,不了解内情的人,又会以为我是在自卖自夸,用来求得别人的赏识。我只是希望您理解我多年来的苦心,像我这样做绝不是偶然的,愿您察明我的心意。
本文总的写法,如沈德潜所称赞的:“从诸贤之或离或合,千回百折,折到欧公身上。极转换脱卸之妙。以下称欧公之文,并自道所得,末以一语收拾,通篇何等章法!”(《唐宋八家文读本》卷十五)细言则文分三段。首段以欧阳修等人的离合为线索,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慕望爱悦”之心。其中谈到作者学“道”成与未成的情况,把它们和诸公离合的形势联系起来,表明他早就对欧阳修等人抱有希望。文章由六人的合说到六人的离,由六人的离说到四人的将要合,又由四人中富公高居相位、余公、蔡公远在万里之外,讲到独有欧阳修在朝,可以叫呼攀援。这段文字真是委婉曲折,层层进逼,直说到非要请欧阳修援引不可为止。
我少年的时候,不学无术,到了二十五岁才知道读书,与一些有学问的人交往。年纪一样大了,又不能做到潜心学习,砥砺自己的德行,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反而看得与自己一起学习的人,都超不过我,就以为自己的学问可以了。后来,我感到文思越来越窘困,然后拿出古人的文章来读,才开始觉得他们遣词立意与自己不同。当时再回头来看看自己,思量自己有多少才能,就又觉得好像不应该停留在这样的水平上。因此烧光了以前写的几百篇文章,取出《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的文章,一动不动地端坐在那里,整天阅读这些文章,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开始的时候,深入钻研它们的实际内容,感到迷惑烦恼,浏览多了那些文章,又令人吃惊。等到时间长了,读得更加精通,而我的胸中也豁然开朗起来,似乎觉得人的言论本来就应该这样,然而,就是这样也还不敢写出我想要说的话。时间久了,胸中积累的话越来越多,不能自我控制,就试着把它们写下来。然后反复诵读古人的书便觉得文思泉涌,写起来容易多了,然而就是这样也不敢自以为是。近来所写的《洪范论》、《史论》总共七篇,您看怎么样?唉!我一个小人物,这样自我介绍,不了解内情的人,又会以为我是在自卖自夸,用来求得别人的赏识。我只是希望您理解我多年来的苦心,像我这样做绝不是偶然的,愿您察明我的心意。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2769.html
苏洵: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615.html
该文作于仁宗嘉祐元年,是苏洵给当时翰林学士欧阳修的一封求见信。史载苏洵少年不学,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发愤读书。嘉祐元年,他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进京,晋谒翰林学士、文坛领袖欧阳修,希望得到引荐,于是写了这封信。欧阳修看了他的书信、文章,大加赏识,认为他的文章超过了汉朝贾谊、刘向之文,并把他的二十二篇文章呈献皇帝。苏洵之名遂大振。这篇书信是使苏洵后来置身仕途至为关键的一封信。本文总的写法,如沈德潜所称赞的:“从诸贤之或离或合,千回百折,折到欧公身上。极转换脱卸之妙。以下称欧公之文,并自道所得,末以一语收拾,通篇何等章法!”(《唐宋八家文读本》卷十五)细言则文分三段。首段以欧阳修等人的离合为线索,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慕望爱悦”之心。其中谈到作者学“道”成与未成的情况,把它们和诸公离合的形势联系起来,表明他早就对欧阳修等人抱有希望。文章由六人的合说到六人的离,由六人的离说到四人的将要合,又由四人中富公高居相位、余公、蔡公远在万里之外,讲到独有欧阳修在朝,可以叫呼攀援。这段文字真是委婉曲折,层层进逼,直说到非要请欧阳修援引不可为止。
作者苏洵资料
苏洵的诗词全集_苏洵的诗集大全,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查看详情>>
苏洵古诗词作品: 《游嘉州龙严》 《朝日载升》 《菊花·骚人足奇思》 《次韵和缙叔游仲容西园》 《上田待制》 《答陈公美·少壮事已远》 《游陵云寺·长江触山山欲摧》 《题三游洞石壁》 《欧阳永叔白兔》 《忆山送人·少年喜奇迹》
古诗《上欧阳内翰第一书》的名句翻译赏析
-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年,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 - - 苏洵 - - 《》
- 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 - - 苏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