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崔立之书注释译文
斯立先生:我这个人遇险不知停止,行事不识时务,以至于颠沛流离、狼狈不堪、颜面丢尽,(却仍然)身处困厄而不懂变通,以至于多次参加考试均失败受辱,成了被君子和小人耻笑、全天下都背离抛弃的人。
我年纪在十六七岁时,不谙世事,读了圣贤之书,认为人们做官都是为了他人(谋利益),(而)不是(为了)对自己有好处。到了二十岁时,(我)苦于家境贫寒,衣食不足,(只能)投靠亲友,这才知道做官不仅仅是为了他人。等(我)来到京师后,看见那些中了进士的人,大家都对他们很看重。我很向往那样,(就)向(他们)讨教考取进士的方法。有人拿出礼部应试的赋、诗、策等给我看,我认为(这类东西)可以不用学就会做,于是就到(所在)州县应考。(由于)主持考试的官员评定应考者完全出于个人好恶,(所以我)考了四次才得中,也没有很快得到官职任命。听说吏部有用博学宏辞科考试选拔的人才,别人更加推崇其才能,而且能得到较好的职位。(我就)向(他们)讨教考取博学宏辞科的方法,有人拿出应试的文章,也是礼部应试那类文章。我心里感到很奇怪,但还是很向往博学宏辞科的名声,就又到(所在)州府应考。一共两次参加吏部的考试,(其中)一次考中了,却又被中书省(从任命的名单中)除名了。(我)虽然没有得到官职任命,(但仍)有人认为我有才能。(我)回头重读那些应试的文章,(发现)竟然像歌舞滑稽戏艺人的语言一样,(我)脸上惭愧、心中不安了好几个月。(但我)既然已经做了求官的事,就想要做出点成就来。于是又一次参加考试,也没有考中。
博学这个称呼,难道是如今说的含义吗?宏辞这个称呼,难道是如今说的含义吗?如果真的让古代的豪杰之士如屈原、孟轲、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等人,参加这种考试,(我)知道(他们)一定会怀着羞惭,心甘情愿退出考试罢了。如果(让他们)与当今那些惯会以考进士、举宏辞而取得官位的人进行那种蒙昧无聊的竞争,我知道他们必然会失败受辱。但是那五位先生,如果让(他们)生在当今,他们的思想主张即使不能显扬于天下,(但)他们的自信会怎么样呢!(他们)怎么肯和才识短浅的小人在庸夫俗子面前一争高低,为此忧伤或快乐呢!所以我几次急切地求进为官的原因是,如果做小官,大概是用来解决自己的衣食之需,赡养困厄孤苦的人;如果做大官,大概是想让别人和我享受同样的欢乐。其他门路可行与否,(我)自己已经考虑得非常成熟了,实在不必等待别人(指点)然后才明白。
如今您又把我比作献和氏璧的卞和,认为一定要等待工人剖开(我的)璞玉,然后才能被天下人了解,即使是(像卞和那样)两次被砍脚也不算耻辱。您对我的勉励之意实在是非常深切的,然而求官的人难道除此就再也没有门路了吗?您说我一定要等考取博学宏辞科之后(才能)进入仕途,(这)更不是对我熟悉了解(的人说)的话。我的“玉”固然还未呈献(给皇帝),但我的脚也不曾被人砍去,您不必为我过于忧伤。
如今的社会风尚还有比不上古时候淳厚的情况,边境上还有披甲胄执兵器的侵略者,皇帝(还)未能心神愉悦,宰相(还在)为此忧虑。我虽然不算贤达,也将潜心探究社会的利弊得失,呈给我们的宰相,献给我们的皇帝,高的目标是希望得到卿大夫的职位,低的目标尚且可以获取一个地方官的职位。如果(这些)都得不到,(我)还将到宽闲之野去种地,到清静的水边去垂钓,搜求国家的遗闻佚事,考据贤人哲士的生平行事,撰写一部唐代的经书,流传后世,声讨那些死去的奸诈谄媚的人,张扬隐逸之士鲜为人知的美好品德所潜藏的光辉。这二者之间必将有一种是可以实现的。读书人当然相信知己,假如没有您,也不会有机会让我说这些狂话。韩愈再拜。
等到道义衰微的时候,上司与下属互相猜疑。在这种情况下,举荐仇人、举荐儿子的事情,(只能)被记载在书传中被称道赞美,称之为忠。看见一个适合的人,如果此人是自己的亲戚或者和自己关系很近,也不敢推荐了;看见一个不好的人,如果此人不是自己的亲戚或与自己关系疏远,也不敢不用了。大家共同喜欢的人,(如果他做得不对),矫正他的行为并不用他才显得自己公正;大家共同讨厌的人,要激励他并且举荐他才显得自己忠诚。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违背自己内心的行为,有违反心意的言语,有让内心惭愧的名声。像这样的人,是世俗所说的好官。
唉!现在统治天下之人,不也很辛劳吗!做官的人,不也很艰难吗!做仰慕道义的人,不也很劳累吗!因此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这种情况,不是主宰天下的人的过错;如果说是做官的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他们的过错;如果说是当今全天下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全天下人的过错。因为它的发展是有原因的,它的来源是有根源的,产生于对自己亲人的偏爱,形成于对自身的偏爱。因自己不正直,就认为别人都这样。这种思想的确立原本长久,想根除它实在困难,不用一百年也必定得三十年,是不能成功改变的;不能做到了解生命与自然的规律、不迷惑,是不能成功改正的。算了吧,难道最终还能复兴古道吗!
像高阳的齐生,他难道不能启迪我们吗?齐生的兄长,是当时有名的丞相,到南方出任地方官了,朝廷中的重臣都是他的老朋友。齐生在考进士的时候,官员因为这个原因多次委屈齐生(不录取他),齐生不这样认为,竟然说:“我的学问还没有达到,官员怎么会委屈我?我将精进我的学业来等待时机吧。”他对自己的学业有远大志向,东归还家。我观察当时的人,有不得志就怪罪上司的人是很多的,却不考虑自身的不足。像齐生,已经达到标准了,却说:“我还没有达到标准。”他不因为自己受委屈而向有司博取同情,这不也太少见了吗!我因此知道齐生今后一定是个好官,是能够复兴古道的人,是大公无私的人,是了解生命与自然的规律、不迷惑的人。
我年纪在十六七岁时,不谙世事,读了圣贤之书,认为人们做官都是为了他人(谋利益),(而)不是(为了)对自己有好处。到了二十岁时,(我)苦于家境贫寒,衣食不足,(只能)投靠亲友,这才知道做官不仅仅是为了他人。等(我)来到京师后,看见那些中了进士的人,大家都对他们很看重。我很向往那样,(就)向(他们)讨教考取进士的方法。有人拿出礼部应试的赋、诗、策等给我看,我认为(这类东西)可以不用学就会做,于是就到(所在)州县应考。(由于)主持考试的官员评定应考者完全出于个人好恶,(所以我)考了四次才得中,也没有很快得到官职任命。听说吏部有用博学宏辞科考试选拔的人才,别人更加推崇其才能,而且能得到较好的职位。(我就)向(他们)讨教考取博学宏辞科的方法,有人拿出应试的文章,也是礼部应试那类文章。我心里感到很奇怪,但还是很向往博学宏辞科的名声,就又到(所在)州府应考。一共两次参加吏部的考试,(其中)一次考中了,却又被中书省(从任命的名单中)除名了。(我)虽然没有得到官职任命,(但仍)有人认为我有才能。(我)回头重读那些应试的文章,(发现)竟然像歌舞滑稽戏艺人的语言一样,(我)脸上惭愧、心中不安了好几个月。(但我)既然已经做了求官的事,就想要做出点成就来。于是又一次参加考试,也没有考中。
博学这个称呼,难道是如今说的含义吗?宏辞这个称呼,难道是如今说的含义吗?如果真的让古代的豪杰之士如屈原、孟轲、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等人,参加这种考试,(我)知道(他们)一定会怀着羞惭,心甘情愿退出考试罢了。如果(让他们)与当今那些惯会以考进士、举宏辞而取得官位的人进行那种蒙昧无聊的竞争,我知道他们必然会失败受辱。但是那五位先生,如果让(他们)生在当今,他们的思想主张即使不能显扬于天下,(但)他们的自信会怎么样呢!(他们)怎么肯和才识短浅的小人在庸夫俗子面前一争高低,为此忧伤或快乐呢!所以我几次急切地求进为官的原因是,如果做小官,大概是用来解决自己的衣食之需,赡养困厄孤苦的人;如果做大官,大概是想让别人和我享受同样的欢乐。其他门路可行与否,(我)自己已经考虑得非常成熟了,实在不必等待别人(指点)然后才明白。
如今您又把我比作献和氏璧的卞和,认为一定要等待工人剖开(我的)璞玉,然后才能被天下人了解,即使是(像卞和那样)两次被砍脚也不算耻辱。您对我的勉励之意实在是非常深切的,然而求官的人难道除此就再也没有门路了吗?您说我一定要等考取博学宏辞科之后(才能)进入仕途,(这)更不是对我熟悉了解(的人说)的话。我的“玉”固然还未呈献(给皇帝),但我的脚也不曾被人砍去,您不必为我过于忧伤。
如今的社会风尚还有比不上古时候淳厚的情况,边境上还有披甲胄执兵器的侵略者,皇帝(还)未能心神愉悦,宰相(还在)为此忧虑。我虽然不算贤达,也将潜心探究社会的利弊得失,呈给我们的宰相,献给我们的皇帝,高的目标是希望得到卿大夫的职位,低的目标尚且可以获取一个地方官的职位。如果(这些)都得不到,(我)还将到宽闲之野去种地,到清静的水边去垂钓,搜求国家的遗闻佚事,考据贤人哲士的生平行事,撰写一部唐代的经书,流传后世,声讨那些死去的奸诈谄媚的人,张扬隐逸之士鲜为人知的美好品德所潜藏的光辉。这二者之间必将有一种是可以实现的。读书人当然相信知己,假如没有您,也不会有机会让我说这些狂话。韩愈再拜。
答崔立之书: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2950.html
韩愈: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93.html
古代所说的公而无私的人,他选取、舍弃、举荐、辞退官员,不把亲疏远近作为选择的标准,只要他适合就可以了。那些下属看待上司,也只看他荐举与罢黜(人员)是否得当,不因(此人)与上司关系的亲疏远近对上司产生怀疑。所以上司选择合理的标准实施自己的想法,内心坦荡不用担心下属猜疑;下面的人员约束自己谨慎行事,对上司确信无疑。所以,做君主的不用辛劳,做臣子的非常容易:看见一个适合的人(擅长此事的人),能够详细了解后加以举荐;看见一个不适合的人(不擅长此事的人),能够弄清楚后就不任用他。等到道义衰微的时候,上司与下属互相猜疑。在这种情况下,举荐仇人、举荐儿子的事情,(只能)被记载在书传中被称道赞美,称之为忠。看见一个适合的人,如果此人是自己的亲戚或者和自己关系很近,也不敢推荐了;看见一个不好的人,如果此人不是自己的亲戚或与自己关系疏远,也不敢不用了。大家共同喜欢的人,(如果他做得不对),矫正他的行为并不用他才显得自己公正;大家共同讨厌的人,要激励他并且举荐他才显得自己忠诚。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违背自己内心的行为,有违反心意的言语,有让内心惭愧的名声。像这样的人,是世俗所说的好官。
唉!现在统治天下之人,不也很辛劳吗!做官的人,不也很艰难吗!做仰慕道义的人,不也很劳累吗!因此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这种情况,不是主宰天下的人的过错;如果说是做官的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他们的过错;如果说是当今全天下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全天下人的过错。因为它的发展是有原因的,它的来源是有根源的,产生于对自己亲人的偏爱,形成于对自身的偏爱。因自己不正直,就认为别人都这样。这种思想的确立原本长久,想根除它实在困难,不用一百年也必定得三十年,是不能成功改变的;不能做到了解生命与自然的规律、不迷惑,是不能成功改正的。算了吧,难道最终还能复兴古道吗!
像高阳的齐生,他难道不能启迪我们吗?齐生的兄长,是当时有名的丞相,到南方出任地方官了,朝廷中的重臣都是他的老朋友。齐生在考进士的时候,官员因为这个原因多次委屈齐生(不录取他),齐生不这样认为,竟然说:“我的学问还没有达到,官员怎么会委屈我?我将精进我的学业来等待时机吧。”他对自己的学业有远大志向,东归还家。我观察当时的人,有不得志就怪罪上司的人是很多的,却不考虑自身的不足。像齐生,已经达到标准了,却说:“我还没有达到标准。”他不因为自己受委屈而向有司博取同情,这不也太少见了吗!我因此知道齐生今后一定是个好官,是能够复兴古道的人,是大公无私的人,是了解生命与自然的规律、不迷惑的人。
作者韩愈资料
韩愈的诗词全集_韩愈的诗集大全,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贞元八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 查看详情>>
韩愈古诗词作品: 《秋怀诗·暮暗来客去》 《奉和武相公镇蜀时咏使宅韦太尉所养孔雀》 《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 《酬蓝田崔丞立之咏雪见寄》 《夜歌·静夜有清光》 《芍药·浩态狂香昔未逢》 《流水·汩汩几时休》 《杂诗·鹊鸣声楂楂》 《奉和李相公题萧家林亭》 《东方半明》
古诗《答崔立之书》的名句翻译赏析
- 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 - - 韩愈 - - 《》
- 斯立足下:仆见险不能止,动不得时,至于颠顿狼狈,失其所操持,困不知变 - - 韩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