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室记注释译文
我自幼向先父学习,听从他言语(的教诲),观察他做事的方式。现在我年纪大了,还能记得其中的一些。父亲平素不经营产业,(幸而家中)有一些田地,没有衣食之忧;有几千卷书,亲手编辑校对整理,(把它)留给子孙。(他)说:“读这些书籍,对内修养身心,对外管理他人,足够了。这是孔子遗留下来的教化方法。”父亲留下来的教诲,现在还在耳边回响。他遗留下来的书籍(仍)在木柜中,(我)要把它们再留给子孙,(如果子孙中)有能接受这些书并且践行其中的内容,我们的后代就差不多(很好了)。
孔子教化人的方法,是从如何洒水扫地这样的家务劳动、如何待人处事开始的,等到他们把这些都做好了,再用礼乐来反复说明,用读书来丰富提高。(所以)说:“道就在其中。仁者见到它,就能从中体会仁;智者见到它,就能从中发现智。颜回、闵子骞从这里得到的是德行,宰予、端木赐从这里得到的是言谈技巧,冉求、子路从这里得到的是为政本领,子游、子夏从这里得到的是文采,都是凭借他们自身的才能而成就自己。就像农夫开垦田地,种植草木,草木大小长短、甘辛咸苦,都是它们的本性使然,农民没有增加或减损什么,滋养它们而不伤害本性罢了。”
孔子说:“(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么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人尚且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自我提高完善,然后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古人知晓道理一定要通过学习,学习提高一定要通过读书。傅说告诫他的君主,也说:“向古训学习,才能有收获。”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子路在孔子看来,有过人的才能却不安于学习,曾经对孔子说:“只要直接去治理百姓管理祭祀就行了,不一定死读书才算是学习。”孔子批评他说:“你听说过‘六言六蔽’吗?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凡学习却不读书的人,都是子路这样的人。相信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却不知道古人成败的情况以及所接触事物的正确与否,没有不出问题的。
虽然这样,(但是)孔子曾经对子贡说:“赐,你认为我是广泛学习而后能牢记不忘的人吗?”(赐)说:“是的。不是吗?”(孔子)说:“不是这样的。我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穿事情的始末。”是“一以贯之”,不是多学习就能够达到的,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批评了吗?说:我指的不是这个。老子说:“学习要日有增益,探求大道要日有减少(从而接近于道的本义)。”用日日增加的学问,探求日日减少的道,然后才能做到一以贯之啊。
在这座桥还没有建成时,太守李肃之每天都到城墙上,视察工程的好坏和劳动量的轻重,并且鼓励施工人。历城知县施辩准备并供给各种施工材料,兵马都监张用晦实际监督管理具体的事务。桥的南面五里处,有一条大沟,与四条小河相连,(原来是)用以减少洪水的冲力,废弃很久没有治理了,(这次)疏通被堵塞的河道,填筑河堤让它完整无缺口。桥的西面二十步远有一条沟,一个裴姓居民用石头堵住它,并且在上面建了房子,洪水不能够流泄,桥因此受到冲毁的危害,就让他拆除房屋,要求复原像最早那样。又过了一年,洪水再次来了,桥
没再受到损害。
从事苏辙说:建桥这种事虽小,但从前郡县行事的方法,是把好处与百姓分享,劳役的费用按数量分派给百姓,这种法令宽大,所以它容易成事;现在的法令严格要求要体恤百姓,(这样的话)一切事务和费用全仰仗官府,官府不能把所有事务办好,如果郡县想有所作为,要成事比从前更难。如果不是太守李肃之富于治政经验和两位官员(施君和张君)有办事能力,这座桥或许建不成。建桥这种事虽小,但建好它比从前更费心更难几倍,不能不把它写下来。因此就写了这篇记。
孔子教化人的方法,是从如何洒水扫地这样的家务劳动、如何待人处事开始的,等到他们把这些都做好了,再用礼乐来反复说明,用读书来丰富提高。(所以)说:“道就在其中。仁者见到它,就能从中体会仁;智者见到它,就能从中发现智。颜回、闵子骞从这里得到的是德行,宰予、端木赐从这里得到的是言谈技巧,冉求、子路从这里得到的是为政本领,子游、子夏从这里得到的是文采,都是凭借他们自身的才能而成就自己。就像农夫开垦田地,种植草木,草木大小长短、甘辛咸苦,都是它们的本性使然,农民没有增加或减损什么,滋养它们而不伤害本性罢了。”
孔子说:“(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么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人尚且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自我提高完善,然后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古人知晓道理一定要通过学习,学习提高一定要通过读书。傅说告诫他的君主,也说:“向古训学习,才能有收获。”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子路在孔子看来,有过人的才能却不安于学习,曾经对孔子说:“只要直接去治理百姓管理祭祀就行了,不一定死读书才算是学习。”孔子批评他说:“你听说过‘六言六蔽’吗?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凡学习却不读书的人,都是子路这样的人。相信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却不知道古人成败的情况以及所接触事物的正确与否,没有不出问题的。
虽然这样,(但是)孔子曾经对子贡说:“赐,你认为我是广泛学习而后能牢记不忘的人吗?”(赐)说:“是的。不是吗?”(孔子)说:“不是这样的。我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穿事情的始末。”是“一以贯之”,不是多学习就能够达到的,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批评了吗?说:我指的不是这个。老子说:“学习要日有增益,探求大道要日有减少(从而接近于道的本义)。”用日日增加的学问,探求日日减少的道,然后才能做到一以贯之啊。
藏书室记: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2975.html
苏辙: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616.html
泺水,发源于齐州(济南)城西南的山下,往北流入护城河,河水浅得提衣就能渡过。城的西门,跨河建了一座桥。从京城过往海上的人,都取道这座桥。每一年只要连下几天的大雨,南山下来的雨水暴涨,汇集到城下,桥不能抵挡暴雨的冲击,就坏了。熙宁六年(1073年),七个月没下雨,第二年夏天到六月才下雨,过量的大雨连下几天,桥被完全冲坏了。历城知县施辩向齐州府官建议说:“年年桥都被洪水冲毁,建议造一座石桥,来缓解桥毁后重复造桥的劳役之苦。距齐州城的东面十五里的地方,有一座废弃不用的河堤,那里废弃的石铁可以取来造桥。”府官采纳了他的建议,把(建石桥的计划)报告了转运使,得到(官府)二十七万两银子,作为用工和伙食的费用。到山上去采石,到府库拿来建材和工具,让军队出工出力。从九月至十一月桥就建成了,百姓还不知道(此事)。(这座桥)有三个桥墩两扇门,安稳得像座小山,洪水分道而泄,不再造成危害。在这座桥还没有建成时,太守李肃之每天都到城墙上,视察工程的好坏和劳动量的轻重,并且鼓励施工人。历城知县施辩准备并供给各种施工材料,兵马都监张用晦实际监督管理具体的事务。桥的南面五里处,有一条大沟,与四条小河相连,(原来是)用以减少洪水的冲力,废弃很久没有治理了,(这次)疏通被堵塞的河道,填筑河堤让它完整无缺口。桥的西面二十步远有一条沟,一个裴姓居民用石头堵住它,并且在上面建了房子,洪水不能够流泄,桥因此受到冲毁的危害,就让他拆除房屋,要求复原像最早那样。又过了一年,洪水再次来了,桥
没再受到损害。
从事苏辙说:建桥这种事虽小,但从前郡县行事的方法,是把好处与百姓分享,劳役的费用按数量分派给百姓,这种法令宽大,所以它容易成事;现在的法令严格要求要体恤百姓,(这样的话)一切事务和费用全仰仗官府,官府不能把所有事务办好,如果郡县想有所作为,要成事比从前更难。如果不是太守李肃之富于治政经验和两位官员(施君和张君)有办事能力,这座桥或许建不成。建桥这种事虽小,但建好它比从前更费心更难几倍,不能不把它写下来。因此就写了这篇记。
作者苏辙资料
苏辙的诗词全集_苏辙的诗集大全,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 查看详情>>
苏辙古诗词作品: 《雎阳五老图·贤才冠世得优闲》 《此君庵·风梢绕檐匝》 《戏次前韵寄王巩》 《虞姬墓·布叛增亡国已空》 《李简夫挽词·归隐淮阳市》 《醒心泉·上山苦饥渴》 《复病·寒作埋冰雪》 《南城亭上·一径坡陀草木间》 《别岁·富贵日月速》 《秋後即事·苦热真疑不复凉》
古诗《藏书室记》的名句翻译赏析
- 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 - - 苏辙 - - 《》
-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 - - 苏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