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庭学记注释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濒滩之类的忧虑。骑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乘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无所得;不是身壮体强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遗憾。
天台名士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生活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
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到了壮年可以出蝣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龄更加老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湖府经历叶伯旼,世代居住在永嘉城中。永嘉是海右著名的郡县,南边连通七闽,东边与二浙相接,是官宦士子的车马歇息之所,外国的商船珍宝纷集之处,气势盛大,声名深入人心。人们生活在其中,谁不是听到鸡鸣便起,在昏暗无涯的尘世中奔走,来追逐(自己)小小的欲望?伯旼却不是这样。在蜃江的北面建起房舍,茅草的房檐儿、竹制的门扇,仅仅能够遮蔽风日,给它取名为“水北山居”。空闲时与二三好友带着酒壶,由白鹿城出发,登上著名的华盖山,手持酒杯放声高歌,歌声高亢响彻山林;有时划着小船,准备好鱼篓,在江中垂钓;有时叫上小童仆相随,行吟在梦草堂上,诗句不接近古人不罢休。当他顺心合意时,(感觉)天地空旷辽阔,竟然不知道荣辱变化,寒暑交替。人们都说:贤明啊,叶伯旼!高尚的情趣、超逸的风韵,高洁脱俗,虽然身在朝市,然而心却归于山林,他真是近于古代的君子啊!
然而我私下却对此存有疑问:假如叶伯旼是平民百姓,借此来摒除杂念消除忧愁,或许是可以的吧。(但)现在他辅佐上官,身为僚佐,担任七品职务,受四民仰望,也可以说是(职责)重大啊;然而(他)还不忘山居生活,恐怕不行吧。试着站在叶伯旼的角度来揣测:官府的文书细碎、杂乱,没有时间梳理,披星戴月早出、晚归,还是认为(时间)不够,哪里能有时间在清静的水边寻求佳句呢?上要承命于府公,下要管辖掾曹,认为上级尊贵不敢违抗,认为下属卑微不想压制,考虑得应该很详尽了,哪里能(有心思)于碧波之中垂钓呢?民情真伪而不能分辨,公事繁忙却不能完成,思考得深远细致,又怎能饮酒观山流连风景呢?这三种情形,叶伯旼如今都没有,还说不放弃,(难道)将依靠梦境来实现吗?或者记载下来以表示自己不能忘怀吗?我知道了:士君子不因为出仕或退隐改变心志,所以贫贱不能(令其)恐惧,富贵不能(令其)自满,操守始终如一,超越(众人而)成为名臣。叶伯旼的贤明之所以值得称道,大概就是这样罢了。
即便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想法,向叶伯旼告知:当光华照耀天宇,万物普照,拥有一技的人一定会被招收,拥有一才的人一定会得到任用。就像叶伯旼美好的才学,谁不羡慕,岂有不被委以重任之理?伯旼应彻底打消寄情自然的念头,多一些为朝廷做事的心思。待他日功成名就,辞官到水北山居养老,衣着简率不拘,洒脱而坐,与二三好友追述昔日的游览,烹鱼畅饮,从容赋诗,还不晚啊。
天台名士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生活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
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到了壮年可以出蝣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龄更加老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送陈庭学记: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2999.html
宋濂: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67.html
古代的君子,他们身在朝市,虽然(面对)繁华纷乱,却能安然自得地看待,常有身处山林的遐想。如今的君子,他们身处山林,虽然(山林)清静空阔有余,(他们)常常不屑地认为不够,多有对山林之外朝市的向往之意,唯恐失去。难道人的常性或许原本就是这样吗?还是习俗沿袭久远不能够改变呢?有坚定的志向操守而不被改变的人,大概就(像)是所说的凡庸粗俗器物中的尊贵器物吧!湖府经历叶伯旼,世代居住在永嘉城中。永嘉是海右著名的郡县,南边连通七闽,东边与二浙相接,是官宦士子的车马歇息之所,外国的商船珍宝纷集之处,气势盛大,声名深入人心。人们生活在其中,谁不是听到鸡鸣便起,在昏暗无涯的尘世中奔走,来追逐(自己)小小的欲望?伯旼却不是这样。在蜃江的北面建起房舍,茅草的房檐儿、竹制的门扇,仅仅能够遮蔽风日,给它取名为“水北山居”。空闲时与二三好友带着酒壶,由白鹿城出发,登上著名的华盖山,手持酒杯放声高歌,歌声高亢响彻山林;有时划着小船,准备好鱼篓,在江中垂钓;有时叫上小童仆相随,行吟在梦草堂上,诗句不接近古人不罢休。当他顺心合意时,(感觉)天地空旷辽阔,竟然不知道荣辱变化,寒暑交替。人们都说:贤明啊,叶伯旼!高尚的情趣、超逸的风韵,高洁脱俗,虽然身在朝市,然而心却归于山林,他真是近于古代的君子啊!
然而我私下却对此存有疑问:假如叶伯旼是平民百姓,借此来摒除杂念消除忧愁,或许是可以的吧。(但)现在他辅佐上官,身为僚佐,担任七品职务,受四民仰望,也可以说是(职责)重大啊;然而(他)还不忘山居生活,恐怕不行吧。试着站在叶伯旼的角度来揣测:官府的文书细碎、杂乱,没有时间梳理,披星戴月早出、晚归,还是认为(时间)不够,哪里能有时间在清静的水边寻求佳句呢?上要承命于府公,下要管辖掾曹,认为上级尊贵不敢违抗,认为下属卑微不想压制,考虑得应该很详尽了,哪里能(有心思)于碧波之中垂钓呢?民情真伪而不能分辨,公事繁忙却不能完成,思考得深远细致,又怎能饮酒观山流连风景呢?这三种情形,叶伯旼如今都没有,还说不放弃,(难道)将依靠梦境来实现吗?或者记载下来以表示自己不能忘怀吗?我知道了:士君子不因为出仕或退隐改变心志,所以贫贱不能(令其)恐惧,富贵不能(令其)自满,操守始终如一,超越(众人而)成为名臣。叶伯旼的贤明之所以值得称道,大概就是这样罢了。
即便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想法,向叶伯旼告知:当光华照耀天宇,万物普照,拥有一技的人一定会被招收,拥有一才的人一定会得到任用。就像叶伯旼美好的才学,谁不羡慕,岂有不被委以重任之理?伯旼应彻底打消寄情自然的念头,多一些为朝廷做事的心思。待他日功成名就,辞官到水北山居养老,衣着简率不拘,洒脱而坐,与二三好友追述昔日的游览,烹鱼畅饮,从容赋诗,还不晚啊。
作者宋濂资料
宋濂的诗词全集_宋濂的诗集大全,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仙华生、元贞子、元贞道士、仙华道士、幅子男子、无念居士、白牛生、南山樵者、南宫散史、禁林散史,汉族,祖籍金华潜溪,至宋濂时迁居金华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查看详情>>
宋濂古诗词作品: 《赠刘俊民先辈》 《晚步青溪上》 《越歌·溪头送郎上兰舟》 《和刘先辈忆山中韵》 《艳阳祠·南国家人玉作腰》 《哭郑佥事》 《思春辞·美人别我城南去》 《春夜辞·女龙滞云香雨腻》 《游览杂赋》 《画山水图歌》
古诗《送陈庭学记》的名句翻译赏析
-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川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 - - 宋濂 - - 《》
-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余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 - 宋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