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注释译文
注解
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10.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12.学(xiào)学(xué)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13.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14.弗:不
15.食:吃
译文
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的"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太学。〔太学〕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弄清经文旨意的能力,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泛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想观点坚定不移,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在一开学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励学生;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齐威仪,然后打开书箱;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这七点,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古书上说:“大凡学习,若学习做官,就先学习与职务有关的事;若学习做士,就先学习学士应有的志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受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渐进;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会抵触抗拒,格格不入;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学业就会搞乱而无所成;自己一个人学习,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王朝内忧外患交炽,国内民不聊生,李自成、张献忠等攻城破州,境外清军已经攻下黑龙江地区,准备入关夺取中原;而此时明朝朝廷内党争却愈演愈烈。已声名显扬的黄宗羲满怀为国为民之志,却被排斥在庙堂之外。这一年,黄宗羲北京科举名落孙山。十一月初十,黄宗羲回到余姚家中。从“岁在壬午,余与晦木泽望入四明”推断,当是这次回乡期间,黄氏三兄弟一起亲见了“木冰”奇景,写下此文。
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10.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12.学(xiào)学(xué)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13.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14.弗:不
15.食:吃
译文
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的"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太学。〔太学〕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弄清经文旨意的能力,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泛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想观点坚定不移,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在一开学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励学生;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齐威仪,然后打开书箱;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这七点,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古书上说:“大凡学习,若学习做官,就先学习与职务有关的事;若学习做士,就先学习学士应有的志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受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渐进;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会抵触抗拒,格格不入;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学业就会搞乱而无所成;自己一个人学习,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虽有嘉肴: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3332.html
无名氏: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75.html
《过云木冰记》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一篇游记。作品描叙了四明山过云地区的“木冰”奇观,并借山中老僧对“木冰”奇观成因的解说引出一番深沉感叹与深刻议论。这是唐宋以来古文的传统写法。行文显然受到欧阳修《秋声赋》的影响,飘逸灵动,但同时又深得韩愈散文的奇伟险峻之髓。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王朝内忧外患交炽,国内民不聊生,李自成、张献忠等攻城破州,境外清军已经攻下黑龙江地区,准备入关夺取中原;而此时明朝朝廷内党争却愈演愈烈。已声名显扬的黄宗羲满怀为国为民之志,却被排斥在庙堂之外。这一年,黄宗羲北京科举名落孙山。十一月初十,黄宗羲回到余姚家中。从“岁在壬午,余与晦木泽望入四明”推断,当是这次回乡期间,黄氏三兄弟一起亲见了“木冰”奇景,写下此文。
作者无名氏资料
无名氏的诗词全集_无名氏的诗集大全,佚名,亦称无名氏,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在汉语中,常用张三、李四、某君、某某、某甲、子虚乌有等暂时用作为无名氏的名字。..... 查看详情>>
无名氏古诗词作品: 《敕勒歌》 《红绣鞋·长江水流不尽心事》 《挽辞·雄词大册破幽昏》 《斩蛇·皇统承尧运》 《采芝朮即事》 《逍遥观·昔设黄婆旧酒垆》 《次韵彦瞻樊良道中》 《长信宫·细草侵阶乱碧鲜》 《钓台题壁·生涯千顷水云宽》 《孩儿花·纤秾初见似娇痴》
古诗《虽有嘉肴》的名句翻译赏析
-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 - 无名氏 - - 《》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 无名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