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注释译文
注释
终南:山名,主峰在陕西长安县南。
翠微寺:佛寺名,在终南山,即贞观时的翠微宫,唐太宗曾至此避暑,后改寺。
空上人:未详。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闭关:闭门谢绝人事应酬。
沈冥:销声匿迹,无声无臭。
造:到。
幽人:指空上人。
毕景共谈笑:说一直谈笑到日暮。景:日光。毕景:断日光,天晚。
暝(míng):晚。
烧:野火。
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一名烧山,土色赤,形似云霞。
临海:郡名,三国吴置,治临海(今浙江临海县)。
峤(jiào):尖而高的山。
苏门啸:相传晋代阮籍曾在苏门山(在今河南辉县西北)遇见孙登,和他谈修炼之术,他不答,阮籍就长啸而退;到了半山,忽听见上面传来鸾风般的声音,响应山谷,乃知是孙登的啸声。啸:打口哨。古代高雅之士好长啸以抒情。
白话译文
翠微寺坐落在终南山,雨后返照时景色最为美丽。
我久已闭门谢客隔绝世事,今日手拄竹杖来到这里登高。
造访上人的居室清幽静谧,从中才领略到幽人的高妙。
儒家与佛道虽然旨趣不同,爱好自然却可引为同调。
我二人相见甚欢深相契合,一直到暮色降临依然在谈笑。
夜晚回到寺中于窗下静卧,不时看见远山有野火在燃烧。
不由想起前人笔下的赤城,又忆起高耸峭拔的临海峤。
风声泉吟自是清新的音乐,又何必非得听古代名士的长啸。
三、四两句回过头来补叙自己是在什么情况和什么角度下观赏上述景色的。诗人闭门静居、沉冥寂默已久。今日适逢雨后天晴,想到这正是乐游登眺的最佳时间,遂扶杖登山,一览山色寺容。在“久”与“一”,“沈冥”与“登眺”的对照中,透出一种久困幽居、忽返自然的开朗喜悦之情:登高俯瞰,山容寺貌,尽收眼底,返照映寺,尤增光辉。以上四句,逆笔倒叙,先写目接之景,再补叙前此的“闭关”和今日的“登眺”,文势便不落平衍,且与下两句自然接榫。
接下来两句,由登眺翠微寺而访寺僧居室。一“遂”字连接二者,过渡得轻松自然,毫不费力。“始知静者妙”,是说亲访幽人,入其居室,方才体味到隐栖习静的“妙”趣。至于“妙”趣谓何,却含而不宣。这种只点出却不点破的写法最适宜于表现别有会心的领悟。静修者的天机妙趣本来就是一种略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趣,勉强用语言去着力阐说,反失其真趣,不如浑沦而言,点到为止。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这是对自己之所以能“知静者妙”的一种说明。儒家与佛道,在人生态度上虽有入世、出世的区别,但在喜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领略云林之趣这方面却是“同调”。因此,自己作为“家世重儒风”的儒者,对于空上人这样的习静高僧的妙趣自然也不难领悟体味了。这两句纯用议论,内容高度概括,意蕴丰富,在全篇中是点睛之笔,也是束上起下的枢纽。
由于虽“异门”而“同调”,便自然引出了“两心喜相得,毕景共谈笑”的动人情景。如果说上句是彼此心灵上的契合感应的欣悦,那么下句便是彼此形迹上的融洽亲密的场景。两句一里一表,构成一幅知音同调间心灵交流融通的绝妙写意画。“毕景”二字,于轻描淡写中透出相互间谈笑之忘情,不知日之云夕的情景,造语生新而自然。
“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这两句由谈笑至夕进一步写到高斋夜宿。“还”字点出前面描叙的毕景谈笑之场景是在户外。高斋夜憩,透过暝暝夜色,时见远山晃动着放火烧荒的火光。此处对窗外远景似不经意的点染,传出了主人公闲逸高旷的意态。刀耕火种,本是带有原始色彩的农耕方式。这里用平淡的语调信口道出,正见空上人所居的翠微寺幽僻朴野,远离尘嚣,也是对“静者妙”的侧面烘染。妙在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其情味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颇为相似。
“远山烧”的火光,又将高斋闲卧的诗人思绪引向天外的名山胜景。赤城山的颜色与形状,与望中的“远山烧”很容易构成联想,由“时见”而“缅怀”便显得相当自然。但更为内在的联系则是前面已经揭出的“静者妙”和“云林”趣。正是由于对云壑山林的爱好与追求,才使诗人由眼前景而神驰天外。临海峤与赤城山,系连类而及,其中亦自隐含踵迹前贤寻幽探胜的意蕴。
然而,诗情却并未沿“缅怀”“更忆”往下发展,而是就此收住,归结为对现境的赞美咏叹。对此终南翠微幽胜之境,耳闻山间风吹流泉所发出的清泠声韵,已经使人心神清澄,尘念一洗,不必效阮籍向孙登学栖神导气之术,发苏门之长啸。这是对翠微寺幽关境界的进一步渲染和赞叹,也是对“静者妙”与“云林”趣的进一步描写。在这种深情赞叹中,连想望中的名山胜景也变得可有可无了。结尾四句,一纵一收,一申一转,不仅增添了诗情的波峭,也使诗的韵味更加隽永了。
整首诗以时间为线索,次第写出从登眺到造访、从欢谈毕景到夜宿高斋的过程。但全诗的重点并不在记述游踪、描绘景物,而是抒发对云壑林泉的喜爱向往,以及“同调”之间心灵的交通融合。诗中出现的景物,无论是即目所见、即耳所闻,或是驰神遥想之景,都是对“静者妙”“云林”趣的一种烘染。因此在写法上与谢灵运山水诗对自然景物作工笔细描有明显区别,往往只用轻淡笔墨略作点染,不施藻绘刻画。初读或感其虚泛抽象,细味方觉其笔墨之外另有一种深情妙理,且令读者于略不经意的语调中想见诗人闲旷超逸的风神意态。语言质朴省净,情味丰厚隽永。
终南:山名,主峰在陕西长安县南。
翠微寺:佛寺名,在终南山,即贞观时的翠微宫,唐太宗曾至此避暑,后改寺。
空上人:未详。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闭关:闭门谢绝人事应酬。
沈冥:销声匿迹,无声无臭。
造:到。
幽人:指空上人。
毕景共谈笑:说一直谈笑到日暮。景:日光。毕景:断日光,天晚。
暝(míng):晚。
烧:野火。
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一名烧山,土色赤,形似云霞。
临海:郡名,三国吴置,治临海(今浙江临海县)。
峤(jiào):尖而高的山。
苏门啸:相传晋代阮籍曾在苏门山(在今河南辉县西北)遇见孙登,和他谈修炼之术,他不答,阮籍就长啸而退;到了半山,忽听见上面传来鸾风般的声音,响应山谷,乃知是孙登的啸声。啸:打口哨。古代高雅之士好长啸以抒情。
白话译文
翠微寺坐落在终南山,雨后返照时景色最为美丽。
我久已闭门谢客隔绝世事,今日手拄竹杖来到这里登高。
造访上人的居室清幽静谧,从中才领略到幽人的高妙。
儒家与佛道虽然旨趣不同,爱好自然却可引为同调。
我二人相见甚欢深相契合,一直到暮色降临依然在谈笑。
夜晚回到寺中于窗下静卧,不时看见远山有野火在燃烧。
不由想起前人笔下的赤城,又忆起高耸峭拔的临海峤。
风声泉吟自是清新的音乐,又何必非得听古代名士的长啸。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4475.html
孟浩然: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60.html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翠微寺所在的地理位置。“翠微”一词,本状山色之青翠缥缈,用以名宫及寺,当或与山色之映照有关。因此“翠微终南里”这一似乎是单纯交代翠微寺所在的诗句,便自然能引起读者青翠缥缈的终南山色环拥寺院的视觉联想。次句进一步点出时间气候和翠微寺景色最美的时候。雨后天晴,斜阳返照,青翠的山色清澄如洗。佛寺在夕阳余晖和翠绿山色的映照下显得分外鲜明夺目。诗人对翠微寺本身并不作着实的描绘刻画,仅从侧面略作烘托,并用一“宜”字轻轻透出自己对斜阳青山映照古寺的景象的审美愉悦。这种侧面烘染、空际传神的写法,貌似虚泛抽象,却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显得笔墨省净而情味隽永。三、四两句回过头来补叙自己是在什么情况和什么角度下观赏上述景色的。诗人闭门静居、沉冥寂默已久。今日适逢雨后天晴,想到这正是乐游登眺的最佳时间,遂扶杖登山,一览山色寺容。在“久”与“一”,“沈冥”与“登眺”的对照中,透出一种久困幽居、忽返自然的开朗喜悦之情:登高俯瞰,山容寺貌,尽收眼底,返照映寺,尤增光辉。以上四句,逆笔倒叙,先写目接之景,再补叙前此的“闭关”和今日的“登眺”,文势便不落平衍,且与下两句自然接榫。
接下来两句,由登眺翠微寺而访寺僧居室。一“遂”字连接二者,过渡得轻松自然,毫不费力。“始知静者妙”,是说亲访幽人,入其居室,方才体味到隐栖习静的“妙”趣。至于“妙”趣谓何,却含而不宣。这种只点出却不点破的写法最适宜于表现别有会心的领悟。静修者的天机妙趣本来就是一种略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趣,勉强用语言去着力阐说,反失其真趣,不如浑沦而言,点到为止。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这是对自己之所以能“知静者妙”的一种说明。儒家与佛道,在人生态度上虽有入世、出世的区别,但在喜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领略云林之趣这方面却是“同调”。因此,自己作为“家世重儒风”的儒者,对于空上人这样的习静高僧的妙趣自然也不难领悟体味了。这两句纯用议论,内容高度概括,意蕴丰富,在全篇中是点睛之笔,也是束上起下的枢纽。
由于虽“异门”而“同调”,便自然引出了“两心喜相得,毕景共谈笑”的动人情景。如果说上句是彼此心灵上的契合感应的欣悦,那么下句便是彼此形迹上的融洽亲密的场景。两句一里一表,构成一幅知音同调间心灵交流融通的绝妙写意画。“毕景”二字,于轻描淡写中透出相互间谈笑之忘情,不知日之云夕的情景,造语生新而自然。
“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这两句由谈笑至夕进一步写到高斋夜宿。“还”字点出前面描叙的毕景谈笑之场景是在户外。高斋夜憩,透过暝暝夜色,时见远山晃动着放火烧荒的火光。此处对窗外远景似不经意的点染,传出了主人公闲逸高旷的意态。刀耕火种,本是带有原始色彩的农耕方式。这里用平淡的语调信口道出,正见空上人所居的翠微寺幽僻朴野,远离尘嚣,也是对“静者妙”的侧面烘染。妙在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其情味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颇为相似。
“远山烧”的火光,又将高斋闲卧的诗人思绪引向天外的名山胜景。赤城山的颜色与形状,与望中的“远山烧”很容易构成联想,由“时见”而“缅怀”便显得相当自然。但更为内在的联系则是前面已经揭出的“静者妙”和“云林”趣。正是由于对云壑山林的爱好与追求,才使诗人由眼前景而神驰天外。临海峤与赤城山,系连类而及,其中亦自隐含踵迹前贤寻幽探胜的意蕴。
然而,诗情却并未沿“缅怀”“更忆”往下发展,而是就此收住,归结为对现境的赞美咏叹。对此终南翠微幽胜之境,耳闻山间风吹流泉所发出的清泠声韵,已经使人心神清澄,尘念一洗,不必效阮籍向孙登学栖神导气之术,发苏门之长啸。这是对翠微寺幽关境界的进一步渲染和赞叹,也是对“静者妙”与“云林”趣的进一步描写。在这种深情赞叹中,连想望中的名山胜景也变得可有可无了。结尾四句,一纵一收,一申一转,不仅增添了诗情的波峭,也使诗的韵味更加隽永了。
整首诗以时间为线索,次第写出从登眺到造访、从欢谈毕景到夜宿高斋的过程。但全诗的重点并不在记述游踪、描绘景物,而是抒发对云壑林泉的喜爱向往,以及“同调”之间心灵的交通融合。诗中出现的景物,无论是即目所见、即耳所闻,或是驰神遥想之景,都是对“静者妙”“云林”趣的一种烘染。因此在写法上与谢灵运山水诗对自然景物作工笔细描有明显区别,往往只用轻淡笔墨略作点染,不施藻绘刻画。初读或感其虚泛抽象,细味方觉其笔墨之外另有一种深情妙理,且令读者于略不经意的语调中想见诗人闲旷超逸的风神意态。语言质朴省净,情味丰厚隽永。
作者孟浩然资料
孟浩然的诗词全集_孟浩然的诗集大全,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 查看详情>>
孟浩然古诗词作品: 《宴张记室宅》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 《寻张五回夜园作》 《陪张丞相祠紫盖山途经玉泉寺》 《登万岁楼》 《登望楚山最高顶》 《渡扬子江·桂楫中流望》 《大堤行寄万七》 《岘山送萧员外之荆州》 《送张祥之房陵》
古诗《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的名句翻译赏析
- 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 - - 孟浩然 - -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 两心相喜得,毕景共谈笑。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 - - 孟浩然 - -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 - - 孟浩然 - -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闭关久沉冥,杖策一登眺 - - 孟浩然 - -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