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江词·横江馆前津吏迎鉴赏
第五首诗开头“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两句叙事。横江驿馆面前渡口的官吏来送,可见那时的津渡是公家渡口,津吏长期生活在当地的渡口,对这里的气候变化了如指掌,他遇到李白后,伸出手臂,用手指一指东边,说:“你看,海云出现了。”意思说,马上海潮就要来了,渡船不能渡人了。这中间显然省略了诗人向津吏说明欲过江的话,文字精练简洁。接着是津吏说的话。他问道:“郎今欲渡缘何事?”有人根据“郎”这个字,认为李白在横江渡时还是一个年轻人,因为年轻的男子才叫“郎”,但实际上,这“郎”无关指人的年纪,而是朝廷官吏通称。津吏问话尚未等诗人回答,当即断定:“如此风波不可行!”反映出说话之间,风浪已起,津吏凭自己观察天象和江浪规律的经验,下了这结论;也显示出津吏关心渡客生命安全的善良之心。此诗不仅写眼前事,用口头语,而且用人物手势、对话入诗,可谓绘声绘色。全诗一气呵成,语言爽朗,风格明快。
关于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学界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上海复旦大学及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李白诗选》,均据此诗中“郎今欲渡缘何事”一语,认为“郎”乃古时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因此推定此诗乃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初出蜀时所写。李协民则认为这组诗是天宝元年(742年)秋李白由南陵奉诏赴京途中所作,诗中“显示当时李白初受玄宗信任,急欲上到西秦为玄宗效力,大展宏图”,而“白浪如山”的横江,却阻挡了去“西秦”的道路,可望而不可及,最急人,诗人把急切欲渡的心情写到了十二万分。而黄锡圭《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将此诗系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地点在当涂采石戍之横江馆前;何庆善也认为这组诗是“安史之乱爆发前夕的天宝十四年秋”所作,诗中的横江风波象征着“黑暗腐朽的政治局面”、“岌岌可危的国家命运”,寄寓着“大乱将兴、大祸将起、迫在眉睫的危急形势”。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认为此六首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年)游历阳时,其中备言横江风浪之险恶,隐含着诗人对天宝末政治形势的隐忧。安旗则认为这组诗是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李白由幽州归来南下宣城途中经横江浦时所作,认为横江风浪象征安禄山行将叛乱,寄寓着诗人对唐王朝危急形势的忧虑。
横江词·横江馆前津吏迎: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383730.html
李白: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5.html
《横江词六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六首都是写景诗,主要是写横江的地势险峻,气候多变,长江风浪大且恶的景象。作品名为写景,实为写心,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江北上的惆怅与焦虑。全诗想象丰富奇特,意境雄伟壮阔,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关于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学界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上海复旦大学及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李白诗选》,均据此诗中“郎今欲渡缘何事”一语,认为“郎”乃古时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因此推定此诗乃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初出蜀时所写。李协民则认为这组诗是天宝元年(742年)秋李白由南陵奉诏赴京途中所作,诗中“显示当时李白初受玄宗信任,急欲上到西秦为玄宗效力,大展宏图”,而“白浪如山”的横江,却阻挡了去“西秦”的道路,可望而不可及,最急人,诗人把急切欲渡的心情写到了十二万分。而黄锡圭《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将此诗系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地点在当涂采石戍之横江馆前;何庆善也认为这组诗是“安史之乱爆发前夕的天宝十四年秋”所作,诗中的横江风波象征着“黑暗腐朽的政治局面”、“岌岌可危的国家命运”,寄寓着“大乱将兴、大祸将起、迫在眉睫的危急形势”。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认为此六首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年)游历阳时,其中备言横江风浪之险恶,隐含着诗人对天宝末政治形势的隐忧。安旗则认为这组诗是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李白由幽州归来南下宣城途中经横江浦时所作,认为横江风浪象征安禄山行将叛乱,寄寓着诗人对唐王朝危急形势的忧虑。
作者李白资料
古诗《横江词·横江馆前津吏迎》的名句翻译赏析
-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 - 李白 - - 《横江词·横江馆前津吏迎》
-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 - 李白 - - 《横江词·横江馆前津吏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