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兴·高秋登塞山创作背景
《遣兴三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写诗人行经战场所见,讥讽边将邀功滋事;第二首诗写马邑州中归附的夷民被调去东征安史叛军,讽刺诸将无功而封王侯;第三首诗写晚秋庄稼丰熟,并由此联想到贤士的晚遇,用以鼓励士人。全诗语言洗练,含蕴深刻。
这组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当时杜甫客居秦州。仇兆鳌《杜诗详注》云:“诗中言马邑州、邺中事、秋雨足,知其为此时也。”
⑺塞:边塞。一作“寒”。
⑻马邑州:唐代州名,在今甘肃天水市与成县之间。《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州内有马邑州,隶秦州,开元十七年(729)置。
⑼降虏:指居于秦州一带的少数民族。朱鹤龄注:“降虏,谓秦陇间属夷,调发讨贼者。旧注指回纥,非。”胡:指安史叛军。
⑽穹(qióng)庐:游牧民族的帐篷。牢落:稀疏貌。
⑾“邺(yè)中”二句:指邺城唐军溃败事。事反覆,一作“何萧条”。
⑿诸将:指朝中得宠的大将军们。茅土:指受封为王侯。帝王社祭之坛以五色土建成,分封诸侯时,按封地所在方向取坛上一色土,用茅草包之,授于被封者。
⒀载(zài)驱:即驱驰。《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载,发语词,犹“乃”。
白话译文
深秋时节登上寒山,向南遥望马邑州。
那里居住着归顺的夷人,健壮的男子都被征调东击叛军。
毡帐荒凉啊人烟稀少,惨淡的愁云掠过马邑的上空。
老老小小哭于道路,盼望听到战争结束。
邺城战役唐军失败,死人堆积如同山丘。
将领们却已封王封侯,有谁为疾行的军队苦心参谋?
这组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当时杜甫客居秦州。仇兆鳌《杜诗详注》云:“诗中言马邑州、邺中事、秋雨足,知其为此时也。”
遣兴·高秋登塞山: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384690.html
杜甫: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4.html
注释⑺塞:边塞。一作“寒”。
⑻马邑州:唐代州名,在今甘肃天水市与成县之间。《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州内有马邑州,隶秦州,开元十七年(729)置。
⑼降虏:指居于秦州一带的少数民族。朱鹤龄注:“降虏,谓秦陇间属夷,调发讨贼者。旧注指回纥,非。”胡:指安史叛军。
⑽穹(qióng)庐:游牧民族的帐篷。牢落:稀疏貌。
⑾“邺(yè)中”二句:指邺城唐军溃败事。事反覆,一作“何萧条”。
⑿诸将:指朝中得宠的大将军们。茅土:指受封为王侯。帝王社祭之坛以五色土建成,分封诸侯时,按封地所在方向取坛上一色土,用茅草包之,授于被封者。
⒀载(zài)驱:即驱驰。《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载,发语词,犹“乃”。
白话译文
深秋时节登上寒山,向南遥望马邑州。
那里居住着归顺的夷人,健壮的男子都被征调东击叛军。
毡帐荒凉啊人烟稀少,惨淡的愁云掠过马邑的上空。
老老小小哭于道路,盼望听到战争结束。
邺城战役唐军失败,死人堆积如同山丘。
将领们却已封王封侯,有谁为疾行的军队苦心参谋?
作者杜甫资料
古诗《遣兴·高秋登塞山》的名句翻译赏析
- 邺中事反复,死人积如丘。诸将已茅土,载驱谁与谋 - - 杜甫 - - 《遣兴·高秋登塞山》
- 穹庐莽牢落,上有行云愁。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 - - 杜甫 - - 《遣兴·高秋登塞山》
- 高秋登塞山,南望马邑州。降虏东击胡,壮健尽不留 - - 杜甫 - - 《遣兴·高秋登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