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创作背景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通过写郑虔的为人,为郑虔鸣冤。颔联层层深入,抒发了对郑虔的同情,表现了对“严谴”的愤慨。颈联写自己还没来得及送行,郑虔就已经仓皇前往台州。尾联写郑虔年岁已高,不可能活着回来了,沉痛不忍卒读。这首诗巧用典故,比喻生动形象。
这首诗大概是至德二载(757年)冬杜甫由鄜州还长安时所作。郑虔以诗、书、画“三绝”著称,更精通天文、地理、军事、医药和音律。杜甫称赞他“才过屈宋”、“道出羲皇”、“德尊一代”。然而他的遭遇却很坎坷。安史之乱前始终未被重用,连饭都吃不饱。安史乱中,又和王维等一大批官员一起,被叛军劫到洛阳。安禄山给他一个“水部郎中”的官儿,他假装病重,一直没有就任,还暗中给唐政府通消息。可是当洛阳收复,唐肃宗在处理陷贼官员问题时,却给他定了“罪”,贬为台州司户参军。杜甫为此,写下了这首“情见于诗”的七律。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7644.html

杜甫: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4.html

注释
⑴郑十八虔(qián):即郑广文,十八是郑的排行。安禄山之乱,虔陷叛军中,禄山授虔水部郎中,虔称病,并暗中与唐政府通消息。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陷叛军中官六等定罪,虔在三等,故贬台州。他是杜甫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⑵樗(chū):落叶乔木,质松而白,有臭气。此指无用之才。《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⑶散:指无用之才。《庄子·人间世》载:有一木匠往齐国去,路见一高大栎树,人甚奇之,木匠却说:“‘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
⑷常称:郑虔自称。
⑸万里:指台州。
⑹严谴:严厉的处罚。
⑺百年:指人的一生。
⑻垂死:一则虔年已老,眼看要死,再则遭贬,更足以速其死。当时两京收复,故曰中兴时。
⑼饯(jiàn):送行。
⑽永诀(jué):死别。郑虔已是一把年纪,又相去万里,以常理推之,料难再见,故曰“应永诀”。
⑾九重泉:犹九泉或黄泉,谓死后葬于地下。
白话译文
郑广文做事做人中规中矩,他喝醉后时常称自己是一位老画师。
朝廷把郑公贬去台州实在过于严厉,垂死之人却要去到偏远之地度过余生,实在让人伤心。
对方已经仓皇赶路,前往台州,我只能这样匆匆一见,无法诉说不舍之情。
这次告别后恐怕再难相见,只能等到黄泉路上再相见。

作者杜甫资料

杜甫

杜甫的诗词全集_杜甫的诗集大全,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 查看详情>>

杜甫古诗词作品: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复阴·方冬合遝玄阴塞》 《石柜阁》 《提封·提封汉天下》 《简吴郎司法》 《秋兴·昆吾御宿自逶迤》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诣徐卿觅果栽》 《江上·江上日多雨》 《少年行·莫笑田家老瓦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