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赏析

前人评这首诗,有的说:“从肺腑流出”,“万转千回,纯是泪点,都无墨痕”。有的说:“一片血泪,更不辨是诗是情。”这都可以说抓住了最本质的东西。至于说它“屈曲赴题,清空一气,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时一格”,则是就艺术特点而言的;说它“直可使暑日霜飞,午时鬼泣”,则是就艺术感染力而言的。
杜甫和郑虔是“忘形到尔汝”的好友。郑虔的为人,杜甫最了解。他陷贼的表现,杜甫也清楚。因此,他对郑虔的受处分,就不能不有些看法。第三句中的“严谴”,就是他的看法。而一、二两句,则是为这种看法提供依据。说“郑公樗散”,说他“鬓成丝”,说他“酒后常称老画师”,都是有含意的。
说郑公“樗散”,有这样的含意:郑虔不过是“樗栎”那样的“无用之材”罢了,既无非分之想,又无犯“罪”行为,不可能是什么危险人物。何况他已经“鬓成丝”,又能有何作为呢。第二句,即用郑虔自己的言谈作证。人们常说:“酒后见真言。”郑虔酒后,没有越礼犯分的言论。他不过常常以“老画师”自居而已,足见他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既然如此,就让这个“鬓成丝”的、“垂死”的老头子画他的画儿去就行了。可见一、二两句,并非单纯是刻画郑虔的声容笑貌;而是通过写郑虔的为人,为郑虔鸣冤。要不然,在第三句中,就不会突然冒出个“严谴”了。
次联紧承首联,层层深入,抒发了对郑虔的同情,表现了对“严谴”的愤慨,的确是一字一泪,一字一血。对于郑虔这样一个无罪、无害的人,本来就不该“谴”。如今却不但“谴”了,还“谴”得那样“严”,竟然把他贬到“万里”之外的台州去,真使人伤心。这是第一层。郑虔如果还年轻力壮,或许能经受那样的“严谴”,可是他已经“鬓成丝”了,眼看是个“垂死”的人了,却被贬到那么遥远、那么荒凉的地方去,就是明明要他早一点死啊。这是第二层。如果不明不白地死在乱世,那就没啥好说;可是两京都已经收复了,大唐总算“中兴”了,该过太平日子了,而郑虔偏偏在这“中兴”之时受到了“严谴”,真是太不幸了。这是第三层。由“严谴”和“垂死”激起的情感波涛奔腾前进,化成后四句,真“不辨是诗是情。”
“苍惶”一联,紧承“严谴”而来。正因为“谴”得那么“严”,所以百般凌逼,不准延缓。作者没来得及送行,郑虔已经“苍惶”地踏上了漫长的道路。“永诀”一联,紧承“垂死”而来。郑虔已是“垂死”之年,而“严谴”又必然会加速他的死,不可能活着回来了。因而发出了“便与先生应永诀”的感叹。然而即使活着不能见面,仍然要“九重泉路尽交期”啊。情真意切,沉痛不忍卒读。诗的结尾,是需要含蓄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杜甫当然是忠于唐王朝的,但他并没有违心地为唐王朝冤屈好人的做法唱赞歌,而是实事求是地斥之为“严谴”,毫不掩饰地为受害者鸣不平,表同情,以至于坚决表示要和他在泉下交朋友,这就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应有的人格。有这样的人格,才会有“从肺腑流出”、“真意弥满”、“情见于诗”的艺术风格。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7644.html

杜甫: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4.html

《题郑十八著作虔》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排律。这首诗“台州”四句伤郑之远谪;“酒酣”四句写自己别后的凄凉,当年同游之地,无人同舞共吟;“贾生”四句以贾谊比郑虔此前曾被贬,以苏武比郑虔在安史之乱中不附贼,心怀直道,却被远谪;“祢衡”四句担心郑虔会像祢衡那样死于贬所,像东方朔那样不为汉武帝所知。这首诗运用典故,使诗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很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天宝五载(746年),三十五岁的落第书生杜甫由洛阳赴长安,向许多达官贵人投递诗篇,以求引进,不幸都遭到冷遇。在此期间,杜甫结识了郑虔,他们过从甚密,可谓是忘年交。安史之乱时,两人均遭劫难。杜甫几经颠沛流离,于至德二载(757年)五月授左拾遗一职;而郑虔因“陷贼之官”的缘故,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台州司户参军。乾元元年(758年)三月,杜甫踏春来到郑虔故居,见人去园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激昂慷慨、悲愤淋漓的怀友诗作。

作者杜甫资料

杜甫

杜甫的诗词全集_杜甫的诗集大全,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 查看详情>>

杜甫古诗词作品: 《复愁·病减诗仍拙》 《冬狩行》 《中宵·西阁百寻余》 《总退口号·勃律天西采玉河》 《泛江送魏十八仓曹还京因寄岑中允参范郎中季明》 《久客·羁旅知交态》 《九日诸人集于林》 《园人送瓜》 《复愁·今日翔麟马》 《后苦寒行·晚来江门失大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