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僴创作背景

朝代:唐代 作者:卢纶 出自: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僴 更新时间:2020-03-18
《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僩》是中唐诗人卢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属于朋友间酬赠之作,情感真挚深沉,生活气息浓郁。

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僴: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11576.html

卢纶: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252.html

“蒲”即今山西永济,安史乱中,正是战火纷飞的地区。公元757年(至德二年)旧历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被其长子安庆绪所杀;同年九月,唐将郭子仪等攻克长安,十月收复洛阳,战局曾出现过转机。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想回山西老家看看,途中写了这首诗给友人。诗的首句“乱离无处不伤情”,开门见山,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次句紧承,以“看碑”一事实写“伤情”。碑者,古代用来引棺木入墓穴的木柱,后来用石块代替,碑上有的还用文字记述死者生前事迹;最初随埋土中,后来又立于墓道之口,称为神道碑。作者面对返乡途中途经的这座古城,别的一概不写,只写看碑一事,这就说明,不管这座古城是曾受兵燹之灾或仅只是受战争余波的影响,现在正不知又添多少新坟。“况复”二字,更暗示一路行来,看到这样的景象已非一次,实在不胜感叹。
颔联承前两句的意脉,用写景来叙事抒情。在一个月明之夜,诗人从古城远望,目光凝视着远处绕着寒山的一条崎岖小径,不由自主地想到:明天一早,他就得沿着这条小径独自远去。这是从视觉落笔。忽然,月色中传来一阵凄清的雁鸣,更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感到这一阵雁鸣非同寻常,充满着惊恐之情。这是从听觉落笔。这里用雁的长飞,衬托自己的行踪漂泊不定,这是当时不少诗人在诗歌中常见的手法。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一诗中有“江上月明胡雁过”之句,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一诗中有“一雁初晴下朔风”之句,都含有这层比兴之意。而相比之下,“月明秋水雁空惊”,直接移情于物,感情色彩显得更浓。其实,雁之空惊,正好反映出了诗人自己的心理情态:久经乱离,一直是睡不安稳,提心吊胆。
颈联转入回乡后心理情态的描绘。经过乱离,虽已形容枯槁,而能得到重返家园的机会,毕竟还值得庆幸。但想到自己一事无成,名微身贱,听到别人向自己打听姓名,终觉羞于启齿。这里,不由使读者联想起诗人南下流离途中,写下的“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诗句(《晚次鄂州》)意思是说,战事一起,田园家计,事业功名,全付东流;现在战云大有向长江一带伸延之势,前途不堪设想。这两句,实际上可作“身贱更惭问姓名”的注脚:身贱,正是因为“旧业已随征战尽”。这两句诗人以曲笔取势,“重喜返乡国”乃欲擒故纵之笔,逼出“身贱”一句,加倍地烘染了乱离之苦。战乱给自己带来的只是一事无成的浩叹,这正是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对战乱切肤之痛的诅咒。
尾联拈出“世故”二字呼应首句,深化了主题。“世故”指世间的一切事故,特别是指变故。《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段话:“郗太尉(鉴)拜司空,语同座曰:‘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纷纭,遂至台鼎。’”语中的“世故纷纭”,意即“变故层出”。尾联两句的意思是说:今日主人若是跟我一块儿喝酒的话,对我这个备尝国家变故之苦的儒生,应该有所同情吧。
这首七律属于朋友间酬赠之作,情感真挚深沉,生活气息浓郁;全诗充满悯乱哀时之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写作手法上,开端一槌定音,结尾呼应自然,全篇意脉相连,细致绵密。在抒情风格上,以“清”取胜,感慨虽极深沉,抒情却不取金刚怒目之态,而取委婉从容之致。娓娓道来,富于人情味。这和盛唐时期近体往往以“雄”取胜相较,可谓别具风致。

作者卢纶资料

卢纶

卢纶的诗词全集_卢纶的诗集大全,卢纶(739-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 查看详情>>

卢纶古诗词作品: 《和太常李主簿秋中山下别墅即事》 《宿石瓮寺》 《题念济寺晕上人院》 《新移北厅因贻同院诸公兼呈畅博士》 《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僴》 《雪谤后书事上皇甫大夫》 《题伯夷庙》 《赠别司空曙》 《送彭开府往云中觐使君兄》 《送卫司法河中觐省

《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僴》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