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滹沱见蕃使列名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李益 出自:临滹沱见蕃使列名 更新时间:2020-03-19
这首诗写诗人去滹沱会见蕃使的情景和感想。
诗的开头两句写会见的时间、地点和热烈场面。“春色”语意双关,既指春日的景色,也代指蕃使,即咸安公主,这时她已被唐册封为智慧端正长寿孝顺可敦(可敦为回纥可汗之妻的专名。在唐代,回纥的可汗、可敦大多请求唐朝册封),故以“漠南春色”称之。“塞马多”点出蕃使众多,这次回纥来人共千余。滹沱河上,成千上百的塞马昂首挺立,场面非常热烈壮观。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春色、春光,常用来象征温馨祥和的事物。春风吹拂,杨柳青青,滹沱河上,春光荡漾。这美好的春色,不仅烘托出人们的喜悦心情,还象征唐与回纥的和睦关系。
三四两句是作者参加这次盛会的感想。这两句诗用郅支事。意思是说,朝廷频频准许同回纥和好,而今万里关山,均不设防。这既是承上文赞美唐与回纥的和好,同时也是对唐的边防废弛的忧虑。诗人认为唐与回纥保持和好关系是应该的,所以诗中加以赞美,但他觉得与此同时,还应加强边备,因为回纥此时虽然归附,难保今后不会像郅支叛汉那样叛唐为乱。“频许”二字,即含有时叛时服的意思。如果边防废弛,必然要吃大亏。事实上,在这之前不久,即大历十三年(778)回纥就曾入侵太原,唐军士卒死千余人,后赖代州(今山西代县)都督张光晟打败回纥,北人才得以安宁。
这首诗自然流畅,优美隽永,有清沏爽利之感。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情。写景由远而近,层次分明;抒情含而不露,蕴籍有致。全诗前后照应,情景交融,同时,前后又构成因果关系,边关迷人的景色,是实行和睦政策的必然结果,而和睦政策是赢得和平与繁荣的重要原因。在这里,诗人吟唱的不仅是一曲优美动人的草原牧歌,更是一首民族和睦、祖国繁荣的和平赞歌。李益是中唐七绝杰出的诗人之一,清沈德潜称他“音节神韵,可追逐龙标、供奉”。而这首诗确实可与王昌龄(龙标)、李白(供奉)之作媲美。

临滹沱见蕃使列名: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11785.html

李益: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254.html

《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是唐代李益的七言绝句,是一首边塞诗。头二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作者李益资料

李益

李益的诗词全集_李益的诗集大全,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查看详情>>

李益古诗词作品: 《送人归岳阳》 《同萧炼师宿太乙庙》 《古瑟怨·破瑟悲秋已减弦》 《古别离·双剑欲别风凄然》 《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 《塞下曲·秦筑长城城已摧》 《听晓角》 《送客还幽州》 《上黄堆烽》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临滹沱见蕃使列名》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