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鉴赏

朝代:唐代 作者:李益 出自: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 更新时间:2020-03-19
头二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伏波惟愿裹尸还”,这句说的是马援的故事。东汉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定远何须生入关”,这句说的是班超的故事。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的叛乱,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后因年老,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但愿生入玉门关”句。
以上两句说:为保家卫国,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
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莫遣只轮归海窟”,“只轮”,一只车轮。《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肴……晋人与羌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海窟”,本指海中动物聚居的洞穴,这里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这句意思是说,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说的是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旧唐书·薛仁贵传》说:“唐高宗时,薛仁贵领兵在天山迎击九姓突厥十余万军队,发三矢射杀他们派来挑战的少数部队中的三人,其余都下马请降。薛仁贵率兵乘胜前进,凯旋时,军中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以上两句意思是说:“要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11796.html

李益: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254.html

《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是唐代诗人李益所写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欢送征人返乡的景象,通过描写汉族征人的有家可回来衬托出“胡儿”的无家可归,更加突出了诗人无尽的思乡之情。全诗跌宕起伏,转接自然,巧妙衔接,表现出了诗人巧妙的构思和高度的技巧。
夏州,唐时属关内道,治所在朔方,即今陕西省靖边县终界乡白城子,往东距离长安有1500余里的路程。诗人在德宗建中二年(781年)从军朔方后,在夏州城楼上看到人们欢送征人回内地的情景,并作有此诗。

作者李益资料

李益

李益的诗词全集_李益的诗集大全,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查看详情>>

李益古诗词作品: 《晚春卧病喜振上人见访》 《哭柏岩禅师》 《与王楚同登青龙寺上方》 《暖川·胡风冻合鸊鹈泉》 《暮过回乐烽》 《送襄阳李尚书》 《长社窦明府宅夜送王屋道士常究子》 《书院无历日以诗代书问路侍御六月大小》 《古瑟怨·破瑟悲秋已减弦》 《五城道中

《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