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寄杜二拾遗创作背景

朝代:唐代 作者:高适 出自:人日寄杜二拾遗 更新时间:2017-03-30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唐代诗人高适晚年在蜀州(今四川崇州)任刺史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体诗。此诗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思念之情。首四句寄慰杜甫,“思故乡”既是言杜,亦是自谓,二人故乡同为当时正在战乱的中原,这一“思”便将二人情感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次四句写自身,既“无所预”又“复千虑”,表白忧国情怀,“空相忆”、“知何处”,则添一层无奈与落寞之感。末四句进而将自己庸碌自适与友人飘泊四方比照,逗出“愧”意,回应篇首,写足题意。全诗以浑朴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调,传达了跌宕起伏的感情。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高适和杜甫早在唐玄宗开元末年就成了意气相投的朋友,又同样落魄不偶。安史乱起,高适在玄宗、肃宗面前参预重要谋略,被赏识,境遇比杜甫好得多,曾任淮南节度使,平定永王璘的叛乱。由于“负气敢言”,遭到内臣李辅国等的谗毁,被解除兵权,留守东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出为彭州刺史。同年年底,杜甫流离转徙,到达成都,高适立即从彭州寄诗问讯。上元元年(760),高适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这时,高适年将六十,杜甫也将五十,他乡遇故知,他们自然高兴,除见面叙旧外,更常寄诗慰问。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适写下这诗,寄到成都草堂。

人日寄杜二拾遗: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7044.html

高适: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214.html

注释

⑴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太平御览》卷九七六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杜二拾遗:即大诗人杜甫。

⑵草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此处指杜甫的成都草堂。

⑶弄色:显现美色。宋苏轼《宿望湖楼再和》诗:“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⑷空:一作“堪”。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三国魏曹丕《燕歌行》:“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

⑸远藩(fān):一作“南蕃”。指南方的遥远地区。预:参与。此处是参预朝政之意。

⑹百忧复千虑:极言忧虑之多。

⑺人日:一作“此日”。

⑻东山:东晋谢安曾高卧东山(今浙江省上虞市西南),不愿出来做官,这里诗人以谢安自比。三十春:高适二十岁时到长安谋出路,四十九岁中第授官,恰好三十年。

⑼书剑:古代士人随身携带之物,喻文武。《史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风尘:宦途,官场。晋葛洪《抱朴子·交际》:“驰骋风尘者,不懋建德业,务本求己。”

⑽忝(tiǎn):有愧于,常用作谦辞。二千石(dàn):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

⑾东西南北人:孔丘曾称“今丘也,东南西北之人也”,指四方奔走。

白话译文

人日这天题诗寄向成都草堂,远远怜念旧友定在思念故乡。

柳枝泛绿这美景却不忍看见,梅花开满枝头让人空自断肠!

身在偏远南方大事难以参预,心怀百重担心还有千重忧虑。

今年的人日彼此在空相回忆,明年的人日更不知身在何处?

高卧东山转眼度过了三十春,哪里料到书剑飘零终老风尘。

老态龙钟还辱居高位二千石,内心有愧你四处流离的友人!

作者高适资料

高适

高适的诗词全集_高适的诗集大全,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人,后迁居宋州宋城。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将..... 查看详情>>

高适古诗词作品: 《金城北楼》 《送蔡少府赴登州推事》 《同观陈十六史兴碑》 《别韦参军》 《田家春望》 《睢阳酬别畅大判官》 《送裴别将之安西》 《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 《别崔少府》 《封丘作·州县才难适

《人日寄杜二拾遗》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