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李白赏析
此诗共分两段,前八句为一段,后四句为一段。第一段八句为自叙,表达厌都市而羡山林之情。
诗人在洛阳客居的两年,所经历的无非是奸刁巧诈的事情。他对朱门大户的锦衣玉食厌恶至极,宁愿去吃食不果腹的蔬食粗饭,也不愿沾染上恶俗的腥膻之气。
因为对世俗的厌倦,诗人想到了可以养颜益寿的青精饭,明说青精饭,实际上是在暗示诗人有求仙之想。可是没有炼得金丹的药材,那些显贵们为了求仙,已经派人采光了林中的药材,树林如同被彻底打扫过一样,再没留下一点儿。诗人厌倦都市机巧,羡慕山林归隐的情怀,可是又因为世人的贪求,就连隐居求仙也不可得。写到此处,诗人对世俗的厌恶又加深了一层。
第二段四句方提及李白,表明愿同李白一同归隐之志。
李白这样的人在翰林院中也是卓尔不群的英才,可是因为曾于醉中令高力士为自己脱靴受辱,而终被谗言毁谤,不容于朝堂,于是自求归山,脱离桎梏寻仙去了。刚好诗人在游览梁宋期间与其偶遇,既然同是不得意,同是对世俗感到失望,那不如相约一同前去寻求仙草吧。
诗中充满了对李白惺惺相惜之感,同时也流露出对行藏出处抉择的困惑。
赠李白: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7174.html
杜甫: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4.html
《赠李白》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大约写于天宝四载(745年)杜甫游齐赵时,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幸会于山东。诗中慨叹二人漂泊不定,学道无成。“痛饮”二句,既是对好友的规劝,也含有自警之意,语重心长,可见二人友谊之诚挚。全诗沉郁顿挫,跌宕起伏,言简意丰,韵味无穷。
这首七绝《赠李白》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秋季。天宝三载(744年)初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天宝四载(745年),二人又同游齐赵,他们一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亲如弟兄。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当时,李白也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李白依依惜别的深情。杜甫在乾元元年(758年)写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说:“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这再次表明,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在情感上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作者杜甫资料

杜甫的诗词全集_杜甫的诗集大全,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 查看详情>>
杜甫古诗词作品: 《草堂·昔我去草堂》 《送李卿晔》 《怀灞上游》 《别崔潩因寄薛据孟云卿》 《洛阳·洛阳昔陷没》 《前出塞·迢迢万余里》 《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 《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 《返照·楚王宫北正黄昏》 《晚登瀼上堂》
古诗《赠李白》的名句翻译赏析
-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 - 杜甫 - - 《赠李白》
-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 - 杜甫 - - 《赠李白》
-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 - 杜甫 - - 《赠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