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闻觱篥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出自:夜闻觱篥 更新时间:2017-04-01

这首咏乐诗主要写夜闻觱篥的感受,抒发诗人晚景的孤寂凄凉和对国家人民的深沉忧虑。浓厚的抒情气氛的创造,是本诗的突出特征。

夜泊江上,忽闻邻舟传来觜篥之声。诗人侧耳倾听,一下便为乐声紧紧吸引,深深感动。“情所向"的“情”字,使诗一开始就表明,抒情是诗的重心所在。诗人何以如此为乐声所动?因为莆篥所奏乃边塞之曲,情调悲壮,这恰恰能引起诗人内心的共鸣。诗人时值“衰年”,漂泊江湖,前路茫茫,心境自然是孤寂凄凉的,听到悲壮的瘠篥之声,诗人浓重的“感伤”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为了强化这种感伤之情,诗还就当时的环境加以渲染。寒冷的冬夜,积雪飞霜,诗人独守孤灯,难以成眠,舱外寒风劲吹,夹裹着阵阵急切的管声。在这里,寒夜的景物、悲凉的乐声和诗人孤凄的心绪,紧紧地揉合在一起了。内情和外物的和谐统一,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使浓厚的抒情氛围成功地创造出来。当然,诗人感伤的不仅仅是个人遭遇,而且深含着对国家人民的关心忧虑。干戈四起,战乱频仍,疮痍满地,民不聊生,前路是多么艰难啊!积郁在诗人心头的悲愤之情,实在难以抑制,于是在末二句中直抒胸臆,喷吐出来,从而使全诗的抒情达到了高潮。

夜闻觱篥: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7512.html

杜甫: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4.html

《岁晏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是诗人在生命的最后三年移家于舟中,漂泊在长江湘水上期间所作的。全诗可分五层,前四层各四句,末用二句作结。诗中运用了铺叙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概括了封建社会两种阶级的对立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战乱中的基本面貌,通过描写百姓情况表现了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浓浓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此诗写于大历三年(768年)之后,是杜甫在生命的最后三年移家于舟中,漂泊在长江湘水上的诗作。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时局仍一片混乱。藩军镇压割据,军阀混战,各种各样的税务使百姓灾难深重。唐代宗大历三年春,杜甫已五十七岁,携家人从夔州(今四川奉节)出三峡,这年冬天(题中“岁晏”即岁暮)来到岳州(今湖南岳阳),作此诗以记途中见闻。

作者杜甫资料

杜甫

杜甫的诗词全集_杜甫的诗集大全,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 查看详情>>

杜甫古诗词作品: 《伤春·日月还相斗》 《寄司马山人十二韵》 《更题·只应踏初雪》 《登高》 《峡口二首其一》 《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 《野望因过常少仙》 《别董颋》 《总退口号·勃律天西采玉河》 《中夜·中夜江山静

《夜闻觱篥》相关古诗翻译赏析